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皇太极和多尔衮是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两位领导人。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巩固了清朝创业皇帝努尔哈赤的初创成果,扫清了清朝最大的敌人袁崇焕,实现了清朝对关外完全的霸权。
多尔衮是清朝入关时期的实际领导人(名义上是顺治皇帝),他实现了清朝入主中原的战略目标,为清朝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功劳的话,我认为多尔衮的功劳要大一些,毕竟在他领导清朝期间,清朝领土的扩张远大于皇太极时期。
但按照问题所说,比的是这两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谈一下他们在领导清朝期间所遭遇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两人谁的能力强了。
皇太极皇太极其实原名黄台吉,台吉在蒙古语中是贵族的意思,后来清朝为了神话黄台吉,便将其名字演变成了皇太极。
皇太极可以说从小就非常聪慧,每次努尔哈赤出去打仗的时候他都能把家里安排的井井有条,他也因此逐步受到了努尔哈赤的器重。
长大以后在努尔哈赤的历次战争中,如萨尔浒大战、沈阳、辽阳战役中皇太极都有上佳表现,皇太极也由此成为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之一(另外三个是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
集体贝勒议政体系,统一后金大权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之战中被大炮所伤,不久之后便病逝于沈阳,临死之前将大权交予了四大贝勒,指定在他死后由四大贝勒共同议政。
努尔哈赤死后,虽然是四大贝勒共同议政,但也总要有
由于皇太极非常善于笼络人心,在家族当中得到了诸多的拥护,尤其是代善的几个儿子都极力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有了代善这一家的拥护,皇太极便顺利地成为了后金的第二任大汗。
▲朝堂上百官要向四大贝勒行礼,这一出也够滑稽的了当然这个大汗一开始当的并不顺利,由于四大贝勒共同议政的政治格局,所以每次议政的时候也就出现了四
久而久之,三大贝勒的势力就越来越雄厚,对汗位就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对此皇太极实行了两个手段,第一个手段是架空贝勒会议,增加执政贝勒人数,降低其他三大贝勒的威望,他提拔了一批忠于自己但实力不强的兄弟子侄。
岳托、多尔衮等人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展露了锋芒。
第二个手段是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
皇太极第一个治理的是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二儿子,与皇太极是堂兄弟关系,阿敏手上的镶蓝旗是当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一旗。
后金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后金入侵关内,夺下了河北的永平、迁安等四座城市,之后皇太极命阿敏率5000人镇守这四座城市。
到了第二年明廷派孙承宗夺回这四城,阿敏看情况感觉打不过,便撤出了这四座城市,走之前便把四城的居民全部屠杀了一遍。
其实这是皇太极给阿敏埋的雷,他知道阿敏去守这四座城市肯定会捅出篓子,不想篓子捅大了,不但四座城市没守住,还把居民全部屠杀了,就算守不住也要把人带回来,能给后金汗国增加不少奴隶,这一次屠杀还把后金的名声给搞坏了。
于是就召集了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阿敏也是墙倒众人推,一下子就被公布了16条罪状,包括心怀异志、在朝鲜
▲阿敏是第一个遭到皇太极处理的贝勒处理掉了阿敏,接下来就是莽古尔泰了,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哥(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八儿子),领正蓝旗。
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率军与明军对阵大凌河,由于明军强势,莽古尔泰所率正蓝旗逐渐不支,就希望皇太极调镶蓝旗支援,而皇太极则认为莽古尔泰的部队经常不听号令,贻误战机。
这话一出莽古尔泰就发火了,认为自己在前线打的艰苦,找你皇太极要点援兵你还说我的士兵不听号令,于是双方就吵起来了,吵得激烈的时候莽古尔泰也是犯了莽,直接要拔刀劈了皇太极,在大汗面前拔刀基本是等于要行刺大汗了,于是事后皇太极便以此为由将莽古尔泰从和硕贝勒降为了多罗贝勒,降了一级,如此一来莽古尔泰就没有跟皇太极叫板的实力了。
▲皇太极应该是故意激怒莽古尔泰,使其担负了企
PS:因为代善的主动退让,皇太极对他也特别地感恩,之后清朝开国的八大铁帽子王当中,代善居首,封礼亲王。
史上最大的军事大冒险,除掉了后金的最大敌人在皇太极刚继位的时候,后金最大的敌人无疑是明朝大将袁崇焕。
袁崇焕先是在宁远大战的时候击败了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继而在宁锦大战中击败了皇太极本人。
到了袁崇焕第二次被明廷启用的时候,他便把关宁锦防线经营成了一条铜墙铁壁般的坚固防线。
当时的关宁锦防线经过袁崇焕的整顿,共有四镇十五万三千兵马,战马八万一千余匹,在兵力上与皇太极不想上下。
同时从锦州、松山、宁远、杏山一直到山海关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网状防御结构,互为犄角,融为一体。
皇太极要想从这里过就必须在每一个要害处全部逐点攻略,这一路上全是坚城利炮,再加上一个袁崇焕,这对于皇太极来说就成了一条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的进军之路,恐怕还没有打到山海关,皇太极的部队就已经伤亡殆尽了。
于是皇太极便走了不同寻常之路。
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八旗军主力出沈阳,经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县),到达科尔沁草原,与东北蒙古军会合,之后西行到达青城与喀喇沁蒙古军会合,之后一路南下从喜峰口进入到了北京地区。
其实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军事之旅!为什么说这条路线非常危险呢?
第一,进军路线太长,补给容易中断。
从今天的卫星导航我们可以测算出,当时进军路线的直线距离总共就有约890公里,从十月初到十月二十六日皇太极大军才抵达喜峰口,前后行军用去了大约二十多天,这一路上一旦补给中断,那么皇太极带出来的八旗军主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第二,皇太极这种行军过程中遭受的压力太大。
当时随皇太极一同出征的有代善和莽古尔泰,在行军的一天夜里,代善和莽古尔泰就因为行军路程太远,补给容易中断,一旦到了大明境内遭到各路兵马围攻就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同时如果明朝出兵兵力空虚的沈阳,那么老巢也会被端掉,因此要求皇太极改变行军路线,及早撤回。
皇太极则坚持自己的想法,为此三人大吵了一通,直至深夜最终不欢而散。
后来皇太极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最终说服了代善和莽古尔泰继续行军,可以说如果这次军事行动一旦出现不利,皇太极本身的汗位也会岌岌可危!第三,老巢兵力空虚。
如上所说,四大贝勒出动了三个,只留了阿敏带着少量兵马留守沈阳,这个时候如果袁崇焕胆子再大一点,率军进攻沈阳,那么阿敏是肯定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的,到时候皇太极带着八旗主力远在北京地区,老巢又被端掉,后金主力就真的会面临有去无回的境地了。
第四,一旦遭到明军围攻则会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
这点也是代善和莽古尔泰极力反对皇太极的原因,后金大军进入到北京也确实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形,一旦遭到明军各路大军的围攻,皇太极带领的部队是没有补充的,死多少就少多少,如果后路被明军断掉,就会陷入重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己巳之变,皇太极的目的是除掉袁崇焕己巳之变,看起来是皇太极突然绕过了关宁防线直接进攻北京,但实际上是皇太极一生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大冒险,他在赌,赌的就是袁崇焕不敢直接进攻沈阳老巢,而是回来救北京。
结果皇太极赌对了!于是就有了己巳之变这一出,当皇太极的主力部队出现在北京附近的时候,崇祯大惊失色,急忙召集全国兵马进京勤王。
袁崇焕听闻此事也是连夜带领关宁精锐部队驰援北京,于十一月初十在皇太极之前赶到了蓟州,他本打算在蓟州一带构筑防线阻拦皇太极,而皇太极却绕过了袁崇焕的防线一路攻到了北京。
其实当时袁崇焕带到北京附近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再加上布防各处,他身边的兵力就更为单薄,面对皇太极的八万大军如果进行野战的话则必败无疑,便一路尾随皇太极来到了北京,在北京城下布阵与皇太极的八旗军进行了正面较量。
可以说袁崇焕的种种举动令整个明朝震惊,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袁崇焕的真实意
其实对于袁崇焕来说,背靠坚城利炮才能进行野战是他惯用的战术,以少量的兵力面对绝对优势的八旗军主力是基本没有胜算的。
而对于北京城内的人们来说,尤其是不少达官贵人,他们很多产业都在北京周边,被八旗军一通烧杀损失惨重,自然对袁崇焕是恨得咬牙切齿了。
对于崇祯来说,袁崇焕一是与皇太极有议和的举动(实际上是拖延时间);
二是花费巨资打造的关宁防线没有起到阻隔后金军的作用;
三是袁崇焕对皇太极的部队追而不击,引着后金军来到了北京城下;
四是袁崇焕擅杀毛文龙,等等迹象表明袁崇焕是勾结了皇太极了。
其实这就是皇太极想要的效果。
就己巳之变的结果来说,皇太极并没有夺取一城一池,也没有取得歼敌的重大战果,只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在北京周边抢劫了一遍,似乎是没有什么战略意义,那么皇太极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达到了什么目的呢?
其实他这一次的目的只有一个——置袁崇焕于死地。
在北京周边抢劫的同时,皇太极也玩了一出反间计,这个故事我们通常也都知道,就是故意放跑了两个偷听到袁崇焕要跟皇太极合谋秘密的太监,让他们到崇祯面前告了袁崇焕的状,当然袁崇焕最终被杀并不完全是反间计的效果,中间还夹杂了许多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一次皇太极也确实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除去了后金汗国战略上的对手袁崇焕。
在除掉了袁崇焕后,皇太极在关外就基本没了对手,之后他对北京周边有过四次骚扰性的进攻,但这四次都没有出动八旗主力,因为他知道己巳之变的冒险只能玩一次,以后要再这样玩搞不好那次被明朝看出破绽,真的进攻他的老巢他也就真的会完蛋了。
除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在位的时候还在松山战役中击败了洪承畴领衔的关外最后一支明军主力,此后明军在关外就再也没有与后金抗衡的实力,全部退到了山海关,后金也得以占据了关外的全部地区,关宁锦防线最终被皇太极瓦解。
多尔衮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
他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妃子阿巴亥。
由于阿巴亥疑似给努尔哈赤戴过绿帽子(曾经意
▲阿巴亥被众人用弓弦勒死于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人便逼死了阿巴亥,当然他们这样做也是想清除掉阿巴亥的势力,自己能多分到一些努尔哈赤的政治资产。
瓜分皇太极的政治遗产,掌控清朝大局在阿巴亥死后,多尔衮便逐渐成长为了一名非常优秀的武将,皇太极也看中了他的能力,多次让他带兵攻打明朝,他也不负众望,在与明朝作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清朝一员勇猛善战的大将。
当然皇太极之所以愿意提拔多尔衮,也是想通过提拔小一辈的贝勒来分散其他大贝勒的权力,最终达到瓦解四大贝勒议政的效果。
到了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已经掌握了八旗中两白旗的兵马,再加上他的两位同出一母的兄弟阿济格、多铎,可以说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一系成为了争夺皇位最有实力的派系。
▲皇太极时期八旗掌管分布
而多尔衮最大的竞争对手,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只掌控了正蓝旗,实力明显不如多尔衮一系。
同时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等人态度不明,极有可能会见风使舵,看谁的势力大就依附于谁。
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多尔衮与孝庄之间达成了某种秘密协定,最终多尔衮表示支持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帝继承了皇位,自己则取得了大清朝摄政王的地位,实际上掌控了清朝的大权。
多尔衮最大的功绩,入主中原公元1644年是中国命运大转折的一年,当年年初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当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清朝的智囊范文程感觉到中原会有大事发生,便建议多尔衮率清军主力南下看能不能在明朝灭亡的这场乱局中浑水摸鱼。
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带领八旗军主力南下往山海关而去。
就在他行军的路上,就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原来李自成占领北京后抄了吴三桂的家,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在这种情况下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不得不占据了山海关对抗李自成。
但是吴三桂也知道就自己的这点实力肯定扛不住李自成,无奈之下便向多尔衮求援了。
▲山海关大战中,多尔衮让满清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之后的事情我们一般也知道,多尔衮要求吴三桂投降清朝,吴三桂一开始并没有答应,后来在山海关大战中,当吴三桂实在顶不住李自成的进攻的时候,万般无奈下只得投降了清朝,满清主力便在李自成大军与吴三桂的部队交战到精疲力尽的时候大举出击,与吴三桂的部队一起击败了李自成,之后满清大军进入北京,实现了入主中原的战略,这是多尔衮对清朝最大的功绩。
▲多尔衮是清朝入主中原最为关键的人物多尔衮不如皇太极的地方就军事能力而言,多尔衮与皇太极不相上下,都取得过决定性重大战役的胜利。
但要是上升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多尔衮则不如皇太极。
在1644年的山海关大战击败了李自成后,多尔衮一开始将八旗主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进攻西安的李自成,一部分南下进攻南明,可这个战略安排是欠缺了考虑的,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
在后来的战争进程中,进攻西安的一路清军就遭到了李自成强有力的抵抗,一时间进展缓慢,甚至有被李自成击败的风险,好在多尔衮及时看清了情况,将进攻南明的一路清军调到了西北战场,集中八旗全部主力才最终击败了李自成。
在这个事情上,可以说多尔衮是出现了失误,但是皇太极却从未在统筹全局的问题上出现过失误。
其次在为人处世上,多尔衮不如皇太极。
比如在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时候,就有一大批人拥护皇太极,甚至与皇太极不属于一脉的代善系也全力支持皇太极。
而在皇太极死后的夺权大战里,多尔衮基本只有自己同出一母的多铎和阿济格是死党,并没有得到其他派系的全力支持,而且在后来的政治当中,多尔衮也是到处树敌,以至于在他死后被墙倒众人推,一下子就从大清国最大的功臣变成了大清国最大的罪人,直到乾隆时期才为他平反。
第三在胸怀上多尔衮不如皇太极。
多尔衮在成为了摄政王后,对于曾经的政治对手豪格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将豪格最终逼死。
而皇太极在成为大汗后,除了为了掌权削去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权力外,在其他时候都很好地团结了手下的一帮人,尤其是对自己的兄弟多尔衮等人,尽管与多尔衮有杀母之仇,但皇太极并没有因此而冷落多尔衮,反而多方提拔培养多尔衮,还给了多尔衮三兄弟两白旗的兵马,可以说是关怀备至了。
最后,我想由于母亲被逼死的缘故,多少给多尔衮留下了童年阴影,也使得他的心智多少有些不健全。
后来的多尔衮变得脾气暴躁,甚至酗酒、神经错乱应该与他童年经历有关,从心理学上来说,一
参考:
其实拿皇太极和多尔衮相比本来就不是一件很现实的事情。
要是多尔衮真的比皇太极厉害的话,他就不会在死后被顺治那样对待了。
从皇太极重用多尔衮并让多尔衮 辅佐他一起打天下,并且对多尔衮根本没有要防备的移速,就皇太极的这份知人善用,就比多尔衮要厉害的多,也可以看出皇太极的能力有多强,只有能力够强的人才敢毫无防备的用一个有可能会在自己背后捅刀子的人。
在另一方面,皇太极在刚登基的时候不仅仅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限制,还有四大贝勒的掣肘。
当时皇太极通过自己的努力扫清了这些障碍,最终顺利称帝,正式建立了清朝。
皇太极为了加强军权削弱诸王贵族的权利更是做好了一系列的措施。
比如扩大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把原先只有五人的议政人员增加到了八人。
提高议政人员的地位,淡化贝勒的议政特权。
然后在慢慢的削弱贝勒的权势。
在公元1616年的时候,努尔哈赤曾封和硕大贝勒四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在皇太极继位后剩余的三个贝勒依旧地位显赫。
皇太极为了加强君权,三大贝勒就成了皇太极首先开刀的人。
抓住他们的一些政治上的失误,或终身监禁、或革职处理。
随着三大贝勒政治地位的削弱,皇太极的权威迅速提高。
后金是以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政权的职能的,当时的后金可以参与政事的只有那些议政王大臣,并没有其他机构。
在公元1629年开始皇太极在十年的时间里参考汉制,建立了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及六部、督察院、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一整套中央政权机构,合称三院八衙门。
由此,削弱了诛王贵族的势力,增强了皇权。
至于多尔衮,只能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至于多尔衮坐在皇太极的位置上是否能做到皇太极那样,谁也不知道。
所以两者之间并不能作比较,毕竟两人所在的位置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
参考:
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
当然是皇太极了。
仅从皇太极启用多尔衮,让他辅佐自己攻打天下,毫无提防之心,知人善用,最终定鼎北京,一统江山,就可以看出皇太极的格局要比多尔衮高明很多。
另一方面,皇太极上台之初,其实是在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限制之下,受到四大贝勒的掣肘。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迅速清除了这些障碍,最终称帝,正式建立了清朝。
为了加强君权,削弱诸王贵族的权力,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扩大参与议政人员的范围。
在努尔哈赤时期,参与议政的人员先后有五大臣,皇太极即汗位后,赋予总管旗务之八大臣(八固山额真)参与议政的权力,“凡议政处,与诸贝勒皆坐共议之”。
一方面提高八大臣的政治地位,一方面通过议政人员数量的增多达到淡化八和硕贝勒的议政特权的目的。
其次,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势。
在天命元年(1616年)时,努尔哈赤曾封和硕大贝勒四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当皇太极继位后,其他三大贝勒仍居于显赫地位,享有特殊的权力。
皇太极为加强君权,将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三大贝勒。
先是免去他们“按月分直”的权力,然后又抓住他们政治上的一些失误,或终身监禁、或革职处理。
随着三大贝勒政治地位的削弱,皇太极的权威迅速提高。
后金是以八旗制度行使国家政权的职能的,中央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外,没有设立其他机构。
皇太极从天聪三年(1629年)开始,在十年的时间里,参用汉制,建立起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及六部、督察院、蒙古衙门(崇德三年改称理藩院)一整套中央政权机构,合称三院八衙门。
由此,削弱了诛王贵族的势力,增强了皇权。
相较而言,多尔衮在皇太极去世之后,连侄儿豪格都争不过,只能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立顺治为皇帝,自己虽然由皇叔摄政王进而加爵至皇父摄政王,但那毕竟还不是皇帝,死后也立即遭到清算。
由此看来,皇太极也更胜一筹。
参考:
从文治武功方面来说,多尔衮比皇太极要厉害多了。
实际上,多尔衮尽管是皇太极的弟弟,但是实际上,多尔衮是在皇太极的栽培和重用下,成长起来的。
两者相差二十来岁。
所以,在清朝皇太极死后,实际上担当了清朝第三代皇帝的职责。
这个时候,顺治帝就是一个小毛孩,在顺治帝亲政以前的八年时间里,都是多尔衮主持大局。
由于皇太极突然死后了,没来得及指定接班人,在谁来当皇帝,满清贵族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多尔衮,一派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
论实力,多尔衮更强大。
但是多尔衮为了不让内部发生内战,放弃了地位,选择顺治福临上位,自己做摄政王。
如果多尔衮不这样做,肯定和豪格开战,这样对于满清来说,将是重创。
就像当年蒙哥大汉死后,蒙古陷入内战,等忽必烈统一稳定蒙古,已经是十年以后,这个时候,才有精力重新征服南宋。
实际上,蒙哥的死,内战,让南宋多活了一二十年。
如果多尔衮豪格内战,无疑将是崇祯皇帝的机会。
至少会减轻崇祯北方战线的压力,再活一二十年。
大明就可能不会在1644年结束。
或者说,有可能江山,就是李自成的了。
因为满人忙着打内战,没精力派兵南下。
吴三桂只能投降李自成。
后来多尔衮带兵越过山海关,逐鹿中原。
并且打下北京,立马说服太后顺治,将小皇帝接到北京迁都。
完成了向全国性政权的过度。
之后,多尔衮颁布了一些汉化政策,加强和汉民族的合作,并且派兵,统一江南,四川。
在他死前,大清江山已经基本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多尔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满清王朝第一功臣。
参考:
两
皇太极作为大清统一全国的开国皇帝,文治武功都非常厉害,多尔衮为当时大清第一勇士 ,武功超群,作战英勇,战略运用得当,大清统一中国多尔衮当记首功,可以说大清半壁江山都是多衮打下来的,所以皇太极逝世之后,多尔衮才能当那么久的摄政王,位居百官之首,也是名副其实,理所应当。
参考:
皇太极和多尔衮两兄弟,都是清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对清朝的建立和确保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那么,这两人比较,谁更厉害呢?
如果让他们的父亲努尔哈赤做一个评价,感觉似乎多尔衮比皇太极更厉害。
因为当年努尔哈赤非常欣赏多尔衮,并且还打算把后金的大汗之位传给多尔衮。
在努尔哈赤的眼中,并没有把皇太极太看上眼。
皇太极的汗位,也不是努尔哈赤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联合代善等三大贝勒夺取的。
当然了,也不能因此就说,努尔哈赤就认为多尔衮比皇太极厉害,因为这还有一个喜爱的问题。
由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现任大妃,而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哲哲只是努尔哈赤的前任大妃,因此,努尔哈赤显然更偏心于多尔衮一点。
而且,因为最终努尔哈赤对阿巴亥不太满意,因此也没有明确说明,他就是要把汗位给多尔衮。
这也就造成了最终皇太极联合代善等三大贝勒,逼死阿巴亥,夺取了后金的汗位。
(皇太极)那么,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皇太极和多尔衮,究竟谁最厉害呢?
这两
不过我们可以试着做个比较。
一、政治上。
两人都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尤其是在夺位上,皇太极当时联合代善等三大贝勒,假借努尔哈赤的遗嘱,逼迫阿巴亥自杀,从而夺取了本该属于多尔衮的皇位。
后来,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虽然没能完全夺取皇位,但是他打败了皇太子的长子豪格,扶持才九岁的福临上位,而自己也顺利地当上了摄政王。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们虽然都实现了夺权,不过都没有造成整个清朝皇室大的动荡,这就是他们有高超政治智慧的表现。
除了政治智慧外,他们对清朝初期的政治建设,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皇太极的政治功绩,主要体现他对皇权制的确立。
这是后金政权能够从一个部落联盟,成长为一个封建制国家,最终顺利地对接中国古代的王朝,成为中国古代王朝链条上重要一环的根本原因。
多尔衮的政治功绩,则是虽然他是摄政王,但是他并没有恢复之前努尔哈赤确立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依然坚持皇权制。
只不过他坚持的皇权制,不是以顺治皇帝为主,而是以他自己为主。
虽然以他自己为主,却又没有夺位。
这就确保了皇权制的平稳发展。
所以,多尔衮更不容易。
当然了,毕竟多尔衮的做法是皇太极做法的延续,所以比较而言,皇太极的政治功绩,应该比多尔衮更大一些。
(努尔哈赤)二、军事上。
皇太极在军事上,是延续努尔哈赤的政策,不断向明朝发动冲击,蚕食明朝的国土,招揽明朝的将士,对于最终打败明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尔衮在军事上,是实现了很大突破的。
他带领八旗军闯进关来,打败了李自成政权,基本消灭了南明政权,同时把国都迁到中原地区,坐镇中原,让清朝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
就这一点来说,多尔衮的军事功绩,是比皇太极更大的,意义也是比皇太极更深远的。
不过,皇太极是给多尔衮打基础的,如果没有皇太极这个基础,多尔衮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发展。
还有,多尔衮入主中原后,也是存在问题的,就是他过于依赖用明朝的旧将消灭南明政权,没有有效地节制他们的权力,最终造成了三藩割据,给后来的康熙留下了麻烦。
(多尔衮)三、外交上。
作为外交问题,主要是和蒙古的关系问题。
在这一点上,皇太极的贡献显然是非常大的。
皇太极充分利用林丹汗去世的机会,把整个蒙古政权收纳己有。
同时采用通婚的形式,和蒙古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关系。
皇太极的女人,几乎都来自于蒙古部落,他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让蒙古不再成为一个障碍,为后来整个清政府一心一意攻打南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多尔衮则主要是延续皇太极的政策,这方面的功绩并不大。
四、文化上。
在文化方面,这一点上,皇太极和多尔衮都差不多。
为了顺利入主中原,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汉化。
当年皇太极正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让非常多的明朝将领,以及一些汉人知识分子,投奔到满清的帐下,为多尔衮顺利入关,在中原坐镇奠定了基础。
多尔衮入关的时候,虽然做了不少屠城的事情,看起来野蛮习性不改。
不过相较于当年蒙古人的做法,多尔衮的手段稍微要温和一些。
同时,多尔衮一边实行剃发易服等强制措施,一边又允许汉人在朝廷中当官,这显然也比蒙古人更温和一些,更容易激起汉人的文化认同。
几个方面比较,皇太极胜了两场败了一场,还有一场和多尔衮打成平手。
因此,显然皇太极比多尔衮要更厉害一点。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参考:
这个还真不好比较。
要比谁厉害?
指的是哪一方面?
文学?
武艺?
军事?
权谋?
这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啊,怎么比?
就想问:“黄河和泰山哪个厉害啊?
”有解吗?
无解。
不过,你既然问了,那我就辛苦一下吧。
让我们看一段汉高祖刘邦的话:“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一个方面.。
(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
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
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
这三
项羽有一位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问题是谁能不服刘邦也?
所以,皇太极与多尔衮谁更厉害,就自解了。
作为一个好老板是一样的,不必事必亲临,要能做到知人善任,放开手脚,那就是一个好老板。
参考:
满清开国一堆强人,皇太极玩的风生水起,没人敢不服他,多尔衮只是其中之一,你说谁厉害。
治政能力超强,军事也相当出色,都是不掺水的评价。
从时间线上说吧:崇祯皇帝是1627年继位,到1644年过世;
而皇太极是1626年继位,到1643年过世。
崇祯从继位到过世,都比皇太极晚了一年,二人都做了17年的皇帝。
这也就是说,在明朝最后一任实权皇帝崇祯的带领下,基本都是与皇太极执政的后金作对抗的,结果就众所周知了。
虽说在满清入关之后的时间里,多尔衮的功劳对于满清来说是很大的,但他面对的情况,已经比皇太极下降一个程度了。
换句话说就是,后金开始比较艰难的时期,基本都是在皇太极时期过来的,多尔衮接手的时候,大明基本是没了,已经进入李自成之后的时期了。
举一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秦国统一有句话叫“奋六世之余烈”,也就是六代国君把秦国的力量打造好了,可以开始征伐六国。
而满清多尔衮肯定比不了嬴政对秦国的作用,但皇太极却有可能抵得上五代国君的作为,他是打造好了满清入关的力量。
经常有研究皇太极这
精明能干不说,他还极少犯错,长时间的保持头脑清醒,这就很不简单。
不怕你精明,只要你在长期胜利中会把持不住,俗称“飘了”,就可能栽跟头。
但后金在他执政时期,就没看到军事政治方面的明显失误,这就极为难得。
没有这
皇太极执政时期,稳固了满清在关外的霸权,同时也把明朝最后统一时期,能组织起来的军事力量给打败了。
事实上,皇太极是把周边势力打了一个遍,自己还越来越强。
就凭这些,换多尔衮就未必能做到。
多尔衮比皇太极缺的很大一点,就是政治才华。
皇太极不是长子,是四大贝勒最后一位,却能让后金的诸位贝勒共同扶持,继位为“大汗”,尤其是获得最有分量的大贝勒代善的鼎力扶持,这份交际手腕不是多尔衮能比的。
对于满清内部,皇太极瓦解了四大贝勒议政的模式,极大地巩固了自己的权利,从名义上的“大汗”,成为实际上的满清皇帝。
效仿明朝组建国家权利机构,组建各部衙门,都察院等部门,把一个军事组织向国家政权形式过渡。
推进军事方面改革,完善满、蒙、汉三支八旗军的建设。
对明朝,袁崇焕的死有他一份力量,打赢了松锦之战,明军倾国之力打造的精锐,俘虏并收复了主帅洪承畴。
虽然不想说,但皇太极的“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式,的确收服了不少“敌人”,很多有才之人都为其所用,洪承畴就是典型的例子;
“满汉人民,均属一体”的方针也是他提出来的,虽说不少都是表面功夫,但确实缓和了辽东地区的民间矛盾。
对蒙古诸部,打服之后,实行“满蒙联姻结盟”的策略,从后来的清朝宫斗剧就知道这一策略有多稳固。
征服朝鲜,解决了这一方向军事威胁,还缓解了经济封锁引发的问题。
他还主持翻译了辽金宋元四代史书,供满人学习,格局不是一般的大。
文化方面还创建“文馆”,大力吸收汉文化的知识,什么《六韬》《三略》,都是亲自主持翻译的。
可以看到,皇太极在走汉化之路。
有评价说,民族策略他会搞,联盟策略他会搞,军事策略也会搞,绝对高能人物。
后金时期的综合实力,确实是在皇太极时期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等等。
有时候,不是咱吹他,你想想努尔哈赤从起兵到被炮火打死,一共也就八年时间,在辽东地区来回的打仗,这不假,但又能把一个奴隶制的后金带到什么程度?
但皇太极过世后仅一年,继位的顺治帝,就去北京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封建集权制的政权,这其中的变化该有多大?
皇太极确实让一个渔猎民族发生了质的变化。
多尔衮当然也是不一般的人才,但和皇太极比,综合能力就差了不少。
入关六大弊政: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占房、逋逃以及屠城,格局上就不能和皇太极比。
到最后争夺帝位的时候,满清八旗,除了自己的两个白旗,红黄蓝六个旗主都不支持他,他也没敢走上最后一步,不得已立了六岁的顺治帝。
两相对比,就知道差距了。
清朝后续的国策和各种军事政治制度,大部分都在皇太极时期就定好了。
清史专家阎崇年评价皇太极:心计之深、谋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叹为观止。
满清康雍乾几个皇帝都觉得自己挺牛,但真和皇太极比,大概率都不是个儿。
如果有人穿越到明末时期,解决掉皇太极,后金实力直接废一半都不夸张。
能力强到让嫡子的大哥主动让位,你说他有多得人心,多尔衮绝对撑不起后金开局的场面。
参考:
满清能入关中原都是多尔衮的功劳,满清能统一天下也是多尔衮的高明策略,皇太极生前没有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在多尔衮手上实现了,可以说两人都是出色的政治家,也是出色的军事人才,而多尔衮应该厉害一些,只是多尔衮没有皇太极心狠儿女情长了一些!在皇太极死后没有宣示谁继承皇位,当时后金还真有可能陷入内战之中,那时是皇太极的长子和多尔衮争夺皇位,如果多尔衮强硬要当皇帝,那么后金必然要陷入无休止的内战中,实力大大减弱,随着后金内战,李自成可能就稳定了江山,而吴三桂也许也会投靠李自成,毕竟你后金内战哪有精力去威胁吴三桂啊,而吴三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必然也会屈服投靠李自成!一旦李自成和吴三桂结合,后金想入中原基本上就很难了,历史就有所改变了!好在多尔衮出于大局考虑,没有强行上位,而是妥协达成协议,让几岁的福临上位,自己做摄政王,让后金避免了内战分裂的后果,这是高明的政治策略,也为后金进入中原打下基础!多尔衮稳定了满清内部,所以有实力威胁吴三桂,而吴三桂在李自成和多尔衮之间,最终选择了投靠满清,因为多尔衮对吴三桂开出了很大的好处,封吴三桂为亲王,满清都没有几
参考:
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比较,也是一个历史上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如果光看两
而在多尔衮时期,大清入关,势如破竹一般地占领了汉人故地,进而一统江山。
可是要真的从能力上来说,皇太极无疑是更强的一个。
如果没有他打下的基础,后来多尔衮想要入关横扫天下,基本是不可能的。
政治能力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平时做事要小心谨慎,一旦机会出现一定要能当机立断。
这两个特性,在皇太极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
努尔哈赤在世之时,宠幸大妃阿巴亥。
而阿巴亥为了拉拢诸王贝勒,私下给他们送过食品。
大贝勒代善得到食物直接吃了,而皇太极没吃。
有可能,他觉得这件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
后来此事果然被放大,阿巴亥失宠,代善永远地失去了争夺汗位的资格。
努尔哈赤逝世之后,皇太极闪电般的与代善、阿敏、莽古尔
为了解除后患,皇太极不惜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结仇,杀死了大妃阿巴亥。
由此可见,皇太极此人也是属于不做则已,一做必须做绝的人。
他的这种性格,确实非常适合做皇帝。
而多尔衮在这方面则差了很远。
母亲死的时候,他只有十三岁,确实无能为力。
可是当权力再次出现真空时,他却抓不住机会。
1643年,皇太极逝世,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皇位。
多尔衮既有功劳上的优势,又有辈分上的优势,但是到头了支持他的,只有他和多铎的两白旗,加一个硕托的镶红旗。
剩下的五旗,全部支持豪格。
可见在多尔衮这么多年的奋斗中,还是没能争取到更多的盟友。
如果不是豪格自己犯傻假客气,多尔衮连摄政王都捞不到,最后很可能被豪格束之高阁。
由此可见,他的政治团结能力,比皇太极要差上不少。
军事能力多尔衮一生征战,功勋无数,但是真的以军事能力上来看,他和皇太极同样有差距。
皇太极的最主要贡献,是发明了一种克制明朝火器和城防的有效战法。
皇太极在继承汗位之后第一次攻打明朝关宁锦防线,结果被名将赵率教玩弄于股掌之间,对袁崇焕“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 毫无办法。
可是后来到了孙承宗第二次主政辽东时,皇太极却用围点打援的方式,一方面远距离围困祖大寿修筑的大凌河城,一方面在外围寻找救援的明军野战。
这种新的战法,正好克制住了袁崇焕的战法。
最后明军在损失大量的救援部队后,终究也没有救出祖大寿,致使这位名将第一次投降皇太极。
这种战法上的创新,可以说是为日后清朝在辽东地区彻底打败明军的关键。
而反观多尔衮,他在军事上的理论创新基本为零。
他早期的强大,靠的是八旗兵的勇猛善战,靠的是自己在战场上把握机会的能力;
后期,主要是靠着投降过来的汉人武装。
甚至据某些南明史料记载,多尔衮对中原大地从来没有想过统治,而是想抢一下就走的。
可是没想到吴三桂等人太过“生猛”,竟然打下江山送给了他。
从这方面看,多尔衮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法上,都要输给皇太极。
管理能力皇太极的谥号是“清太宗”,一个“宗”字,就说明他这一辈子对外扩张有限。
但是,这责任不在他,而是他真的赶上了一个非常不好的时候。
公元1627年,明朝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全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俄罗斯、后金和明朝同时陷入了严寒带来的天灾。
此时努尔哈赤还活着,他的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字:抢!可是随着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努力,关宁锦防线守备严密,努尔哈赤搭上性命,也没能最终解决生存问题。
皇太极继位之后,用反间计搞掉了袁崇焕,打开了进入中原抢劫的通路。
可是好景不长,明朝突然出现了席卷天下的大疫病,皇太极的南侵只能紧急叫停。
此后,他只能把眼睛盯在自己的土地上,老老实实地发展生产,重用汉臣。
在明朝崇祯帝被天灾搞到亡国的时候,辽东的土地上却能始终保持着生机,这不能不说是皇太极管理有方。
而反观多尔衮,在进入中原之后,立即推行了投充、捕逃、圈地、禁关、剃发、屠城等一系列弊政。
结果造成的就是民怨沸腾,百姓对清朝的敌视绵延300年不绝。
尤其是禁关、剃发、屠城三法,影响特别巨大:禁关之后,满洲原住民大量迁徙到内地,但是却不准内地之人前往关东。
久而久之,辽东大地地广人稀,慢慢回到了蛮荒状态。
后来沙俄不断蚕食东北领土,主要就是因为此地人口太少,不足以守卫国土了;
剃发令,是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抗的一种终极弊政。
中国文化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多尔衮的剃发令,往严重了说就是逼着汉人不尊父母和不忠不孝。
而且,他推行这项法令,靠的是刀,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此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
而为了镇压汉人的反抗,多尔衮依然是硬来,靠屠城来解决一切。
这不但造成了清朝初年近六十年的大混乱,还将民族仇恨深深地刻在了汉人心中。
辛亥革命前后所喊出的那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的精神依托便在于此。
可见,在治天下的能力上,多尔衮比皇太极差了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