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东三省为什么发展那么快

东三省若没有小日本的战略野心,想将东三省占有成为自己的殖民地,对东三省投入先进的工业发展,交通和铁路自发展,让东北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工业基地,也就是说小日本将东三省,建成了小日本全面侵华的战略根据地,包括建成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后勤中心。

参考:
因为独立自主。

参考: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时代,放眼整个民国时期几乎全部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即便后来人们所说的民国黄金十年,也不过是和之前的岁月相比较罢了。
但是在民国时期,东北三省却是真的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其势头在全国范围内一时无二,甚至到了解放初期,我国的重工业还要依赖东北三省,以至直至今日,东北依然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那么,东北三省在民国时期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快呢?
其实还是和
首先,张家父子两代人的心血没有白费说起东北起初的建设,还真是离不开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人的苦心经营。
张作霖虽是个独霸专行的大军阀,又被称作土匪头子,但他始终维护民族利益,且对东北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且他本人虽然读书不多,却对读书人非常尊重,东北兴办教育,重用知识分子也是从他当权的时期开始的。
而继张作霖之后,张学良又将其加以完善,让东北在民国中早期一时无二,成为全国工业、经济、教育、铁路交通等诸多方面的领头羊。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关内百姓民不聊生,张作霖就从山东、河北等灾区大批移民来东北开荒,发放土地农具扶植生产,并兴建工厂、铁路,给移民过来的百姓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由于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所以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十分注重对学校,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建设,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高等学府都是在他们父子俩的支持下建立的。
除对教育的重视和建设外,张作霖主政时期还建立了享誉亚洲的“奉天兵工厂”,使东北军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能够自主生产各类枪炮和子弹、炮弹的军队。
而在张作霖逝世,张学良接掌东北后,又着手整顿经济,提出了“东北新建设运动”,并表示: “经济是一国命脉,经济上不能复兴,政治上就永远没有独立自主的一天”。
正是在他的大力提倡和着手整顿下,东北经济得到了复苏,不但扭亏为盈抢占了此前日本人占据的很多市场,而且还在新建设运动的第一年就收获了1415万的财政盈余。
东北富饶的自然资源刚被开发当然,除了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数十年对东北的治理外,东三省在民国时期能够快速发展还离不开本身富饶的自然资源。
东北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广袤的森林和肥沃的黑土地,煤炭、石油等资源储量极大,并且在民国初年时还没有被发觉开采。
土生土长在东北的张作霖非常了解这一点,所以,在他主政东北后,就大力开发这些资源,尽可量的让资源所产生的价值收归自己手中,日俄等国侵蚀。
但资源的开发离不开运输,当时最好的运输方式就是铁路,所以,张作霖虽然夹在日俄两大帝国间,却始终努力建设和控制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铁路。
同时,东北由于气候较为湿润,又是盛产农作物的黑土地,所以粮食产量也非常高,主要盛产玉米、稻谷、大豆和高粱等。
也就是因为粮食产量高,又控制了部分铁路和大量的资源,东北在民国时期才有了发展的根本实力。
虽然处在日俄两大帝国的夹缝之中,却发展速度飞快,张作霖也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左右逢源为东北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时间,使其最终能让日俄等列强国家无法限制。
关内战事不断,给了军工产业很大市场如果说张家父子对东北的数十年治理是人和,拥有富饶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是地利的话,那么处在纷争的乱世时期就是东北得到发展的天时了。
没错,虽然这个天时对于国内其它地区并不是什么好事,但对于军工生产能力强大的东北来说,确实是个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作霖执政时期,东北的军工企业乃至整个重工业就已经冠绝全国,在张学良接班后,奉天兵工厂甚至已经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军工生产基地,一天所生产的枪支弹药,就可以装备一个营。
除了武器生产外,东北在造船、汽车制造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领域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就连南京政府后来所用的飞机、汽车和整个民国时期的海军舰船,大多都是产自东北。
而在当时那个乱世环境下,关内几乎天天都在混战,各路军阀你争我夺,有枪便是草头王,每日的枪支弹药消耗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这自然也成为了军火商们眼中的一块大肥肉。
而在众多军火商中,相比于国外的武器装备,东北生产的枪支、弹药、火炮、运输车等因为运输成本少,生产成本低等原因,价格是相当实惠的,而且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武器弹药,使用起来也很容易上手。
所以在民国中早期,无论是直系还是皖系的各个大小军阀,乃至后来的四川杨森、山西阎锡山等新军阀都无一例外地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有过军火交易。
所以,与其称张作霖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土匪头子,还不如说他是中国最大的军火商,东北军四十万军队几乎都是靠着军火买卖来养活的,也正是因为张家父子有效地利用了东北的有利资源,又占尽上述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东北在民国初期才得到了快速发展。
不得不说,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为东北如今的建设打了个好底子。

参考:
最主要的因素归为三点:一是东北地区社会稳定,二十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东三省在张作霖父子统治下可谓铁板一块,由于东三省处于统一状态,工农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增长,人们生活相对安逸,不像中原和南方地区处于军阀混战割据状态,整天你打我来我打你,老百姓流离失所,土地抛荒,随时有被抓壮丁的危险,连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证不了,何谈发展;
二是物产丰富,东北地区土壤主要是黑土,黑土是非常肥沃的,粮食长得非常好,而且煤炭、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为重工业的发展持续注入血液,再加上地广人稀,人均资源占有量基本是全国之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足可见东北物产之丰富;
三是外国资金投入,东北地区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范围,虽然小日本不怀什么好意,但在此期间,日本投入大量资金、技术,开设工厂,修建铁路,尤其是大连受益最多,所以在民国时期,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将东北当做殖民地经营,间接帮助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总之,东北本不是经济发达地区,也不具备充实的文化底蕴,只是各种机缘巧合,从清末到改革开放繁荣了百八十年,而江浙地区人杰地灵,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从南北朝到清末,经历2000多年的富足,直到现在也是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不得不佩服!
参考:
1 民风淳朴2 物产丰富3 张大帅的经营,重视人才,重视教育4 日本人的管理和技术东北的发展和当时国民政府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参考:
东北的基础是日本建设的 1935年 长春就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了
参考:
说白了,引入价值的成功,如同现在改革开放。

但,那时因战内乱,国不能自保,也就没国的遵严,又没抵外來势力资本?
后期被入侵也就不足为怪。
总之张作霖几年!全世界一流,国内第一,算是成功引进者,因那民众过得好
参考:
不是民国时期,应该是是张作霖时期和伪满洲国时期的东北,经济发展的比较快。
张作霖时期东北的特点就是不折腾,掌握权力的军阀对底层百姓生活少有干涉,有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伪满时期是日本的大量投资,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的投入,让东北迅速的成为亚洲第一。

参考:
第一是东北由于进入农业时代晚,所以没有像关内多数地区那样陷入内卷,农业剩余和人均农业剩余都较高,这样就有了拿出部分耕地种植可以换来原始资本的非粮作物的可能。
恰逢欧洲发明了高效的大豆榨油新方法,国际上对大豆这种东亚特有农作物的需求高涨。
当时的东北抓住机会大力发展大豆生产和出口,换来了大量原始资本。
同时,相对富裕的农村也给东北工业提供了市场需求。
第二是东北与内卷最为严重的华北地区相邻,被饥饿源源不断地驱赶到东北的华北破产农民为迅速扩大的东北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
第三是东北煤铁资源丰富、易开采且其分布正好集中在行政中心沈阳周边,为工业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第四是俄、日两个相对先发(与当时的中国相比)国家的资本、技术输出,为工业化提供了另一方面的物质基础。
第五是俄、日两个相对落后(与当时的一流先进国家英美法德等相比)国家把东北占为独占势力范围,排除了英美法德等国家利用技术、规模优势进行的经济侵略(长三角等工业化开启得比东北更早的地区则深受其害),而其自身相对中国的优势又无法完全压制住东北民族工业,给了东北民族工业夹缝里成长的机会。

参考:
实事求是说,有溥仪的聪明才智,有东北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辛苦努力,和日本囯的帮助!现在叫盟邦吧!
参考:
还是日本的发展模式厉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