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这是为什么
袁绍和袁术,一个是庶出,一个是嫡子。
在家族内部,地位有天壤之别。
这种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
别的不说,单说继承权。
如果哪天袁氏老人都不在了。
要推荐晚辈继承家族产业、职务和爵位。
继承人也是袁术,轮不到袁绍。
像这种情况,搁到一般人身上,可能也就认命了。
当不了凤头,当个凤尾,也行。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
即便只是庶子,那也比一般士族子弟强多了。
但袁绍不同。
他不是一般人,他有极强的好胜心。
在他看来。
虽然在家族内部,自己没有翻身机会。
但他可以另立门户,通过自己后天努力,爬到比祖宗更高的位置。
他就是要让袁家人知道,自己比袁术强。
迟早有一天,要让袁术臣服于他!那么,袁绍到底做了什么,才完成他的人生逆袭呢?
首先,他认真包装了自己形象,在士人眼中留下了很好的形象。
东汉以孝治天下。
母亲时去世,袁绍立刻辞官回家服丧。
后来生父又去世,他又服丧。
(袁绍已经过继给二伯袁成了,可以不用为生父服丧)这前后两次服丧,共计六年。
绍生而父(养父)死二公爱之。
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
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
——《英雄记》等于说,袁绍耽误了六年时间。
在现代人看来,守孝六年,傻不傻?
但作为古代四世三公的门阀世家之子,袁绍当时的这一行为,获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其二,他结交了许多有识之士,与许多党人结为朋友。
守孝期满后,袁绍跑到京城洛阳。
不应朝廷的征辟,而是与当时的党人,如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人结为奔走之友。
他的这一举动,招致了宦官不满。
宦官们公开指责袁家:你们家的袁绍不出来做官,还与党人结交。
他到底要干什么!袁绍的叔父袁隗听说之后,专门跑去警告袁绍不要与党人结盟。
但袁绍不为所动。
后来是为了家族不受影响,才“勉强”应命,成为大将军何进的部下,担任司隶校尉。
他的这种行为,使得他在广大士人的心里的形象又高大了不少。
中常侍赵忠谓诸黄门曰:\"袁本初坐作声价,不应呼召而养死士,不知此儿欲何所为乎?
\"绍叔父隗闻之,责数绍曰:\"汝且破我家!\"——《英雄记》当时很多人谈起汝南袁氏,总要说袁家的袁绍真了不起。
不仅孝顺,颇有德行,在外面也是姿貌威容,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
第三,他在几个重要关头,屡次站队,还都站对了。
风头出尽,吸粉无数。
黄巾之乱被镇压后,大将军何进与宦官水火不容。
有的人劝何进不要与宦官斗,但袁绍深知何进的心思。
在后面极力拱火。
值得一提的是。
他当时不仅在何进一党与宦官之间拱火。
他还偷偷征召董卓进京。
使得时势的发展变得不可控制。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史学家认为,东汉朝纲的崩坏,是袁绍引发的原因)何进被杀后,袁绍立即带着人马,会同袁术等人把宦官全部诛灭了。
一个真正由士族子弟主导的大汉朝廷,眼瞅着就要建立。
但不想,董卓进京后,不按套路出牌,京城被搞得大乱。
董卓当时还放出话来——要废掉汉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
袁绍听说了此事,又听说自己的叔叔袁隗是董卓废立皇帝的支持者(也有一说,认为袁隗才是废立皇帝的幕后黑手,董卓只是照袁隗的意思行事)。
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他立即与董卓翻脸。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
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
\"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
\"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三国志·袁绍传》别人都不敢跟董卓较劲。
唯独袁绍敢。
这一幕简直帅呆了。
董卓在事后也不能拿他怎么样,只能忍住怒气不发,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可以想象得到,袁绍在当时士人心中的形象是有多么的伟光正。
相比于袁绍,袁术在当时,什么都比袁绍慢一步。
而且还经常站错队。
袁绍积极结交士人,他从不结交。
他的朋友居然大多是外戚。
何进死后,号召大家诛杀宦官,是袁绍第一个挑的头,袁术只是参与者。
董卓乱政时,也是袁绍先站出来反对。
袁术表明立场,反对董卓,带着虎贲军(袁术是虎贲军统领)跑路时,已经是袁绍跑路一个月之后的事了。
而在这之前,他居然犹豫了,幻想与董卓和平共处。
第一和第二,是有差距的。
更何况,袁术还不是第二。
他是一步慢,步步慢。
既然比袁绍慢,那他在袁氏门生故吏心里的地位,就只能排在袁绍之后了。
而且,袁术还有一个很致命的问题。
他以社会人自居,喜欢跟一些三教九流,如黄巾余党、匪帮、流寇、山大王之类的势力玩在一起。
自身的形象很负面。
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
以侠气闻。
——《三国志·袁术传》当然,英雄不问出身。
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三教九流,也不见得就比士大夫差。
但问题是,袁术不怎么搭理士人,且他还喜欢跟士人天然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三教九流玩在一起。
那士人们肯定也就懒得搭理他了。
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当十三路诸侯(演义中是十八路,但其实只有十三路)联合誓师讨董时,除了孙坚外,别人都不搭理袁术。
被大家奉为盟主的就是袁绍。
不是袁术。
袁术当时对此很不满,大骂一群王八蛋竟然不来辅佐自己,而去辅佐袁家的奴才袁绍!群竖不吾从,而从吾家奴乎!——《三国志·袁术传》然而,骂归骂。
人心已经没了。
埋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后来,袁隗被董卓干掉。
袁氏的门人大部分都跑到袁绍那里去了。
就连不是袁氏门生的颍川荀氏也慕名而去,投靠了袁绍。
(后来荀彧两头下注,指定一个兄弟留下,继续效力,他自己跑到了曹操帐下)至此可以说,袁绍的人生逆袭之路完成。
他取得了比祖宗更高的成就。
当然,天下很大。
天下士人很多。
天下士人也不都是袁氏门生。
一部分士人不搭理袁术。
袁术自己完全可以另起炉灶。
实际上,袁术生前,他自己旗下的人才,以及他在淮南地盘上的人才,也有很多。
(也包括孙策打下的地盘)如孙策、周瑜、鲁肃、张昭、吕范等,都是当世之人才。
可以说,后来东吴政权半个领导班子,都是从袁术地盘上走出来的。
如果袁术能招揽他们,利用他们。
他不说一统天下,至少割据东南,不成任何问题。
然而还是老问题。
袁术这
公元197年,他见自己地盘广大,又觉得汉室已经没戏了。
于是,他居然称帝了。
这一下,捅了马蜂窝。
一群人,纷纷与袁术划清关系。
孙策宣布自立门户,单飞,不陪袁术完了。
周瑜、吕范看出来袁术不成气候,袁术征召他们,他们扯了个理由跑路,投靠孙策了。
鲁肃也看穿了袁术。
袁术活着时,他死活不出山等。
袁术一死,他立马带着一家老小渡过长江,投奔了孙权。
总之,袁术在世时,他的地盘上不是没有当世人才。
他的问题在于,有眼光的才俊,看不起他。
甚至还有点怕他。
处在袁术的势力范围内的人才,各个都千方百计找机会出去谋生路。
而愿意为袁术卖命的人,水平又都不行。
袁术集团,至始至终,外强中干。
看起来好像很强,其实实力很弱。
不经打。
总的来说。
同样是四世三公,一流人才都去投奔庶出袁绍,而不投嫡出的袁术。
是三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袁绍的竞争。
这点已经详细说了。
袁术和袁绍是同质化竞争。
人才都奔袁绍去了,投奔袁术的自然就少了。
其二,性格因素。
袁术是公族子弟,他其实最容易团结士人。
就算袁氏门生故吏不愿意搭理他,他也一样可以招揽人才。
但他不遵守当时社会名流的游戏规则,没风度,不讲礼貌。
他如此傲慢,一流人才当然不愿意搭理他了。
在当时,就连刘备,刘表都有不少死忠粉丝,可袁术愣是没有一个死忠粉。
以他的出身,收服士人竟然还要靠绑票,也是当时的一大奇观了。
第三,能力不足。
袁术争取不到一流人才的支持,他就病急乱投医,犯了当时公孙瓒一样的错误,吸收一堆不上台面的三教九流加入自己的队伍。
如果说,他能把这些人利用好,打出自己的特色,都罢了。
他势力大,自然有士人会去投奔他。
可他并没有那个能力。
他的地盘只是看起来大,势力只是看起来大。
大家都看穿了他的虚实,有眼光的才俊自然就都不愿投奔他了。
参考:
四世三公,是袁氏一脉最耀眼的一个标签之一。
什么是四世三公呢?
说的是在袁术、袁绍之前,袁家就有上下连续四代人,都位居三公,可谓是显赫至极。
袁家的四世三公,说的是袁安在汉章帝时期担任大司徒,他的儿子袁敞担任了大司空,孙子袁汤担任了太尉、曾孙袁逢担任大司空,袁隗担任太傅。
四代人,每代人都坐上这日子,家族是显赫至极,这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说起三国,就绝对绕不开袁术袁绍这对兄弟。
袁术袁公路是袁逢嫡次子,袁绍袁本初呢则是袁逢的长子。
这两人的出身不同,也就导致了两人从小就互看不上眼,互别苗头,后来在三国争霸过程中,可谓是各领一军各成霸业。
袁术作为嫡子,可谓名更正,在董卓入洛阳时便封为后将军,而后与孙坚合作解救洛阳,更是作为十八路诸侯之一共讨董卓。
袁术最大的成就,更是在获得玉玺后,自立为帝,年号仲式,这也是三国期间第一位称帝的霸主。
袁绍虽为庶出,但能力是强压袁术一头,早年人中军校尉、司隶校尉,便斩杀宦官匡扶汉室,而后参加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并推选为十八路诸侯盟主。
在战火纷争的年代,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大败公孙瓒,统一河北,成为三国时期闪耀的新星。
至于
假如是在太平盛世,那么无疑不会如此这般,又假如袁术能力更胜一筹,也不会如此这般。
乱世需英雄,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值得大家投奔,才能带领大家走向成功。
三国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提升自我能力才是不变的王道。
参考:
尽管身份不如袁术,但袁绍早年的所作所为,使他得到了天下士人的仰慕,影响力超过了袁术。
出身有差别,但身份基本对等袁绍、袁术的生父都是司空袁逢。
这是一个官宦世家,从他们的高祖父袁安开始,四世中有五人位列三公,是当时的顶级大族。
袁绍年长,但其母亲是傅婢,因此,袁绍只是庶子,地位不如袁术。
嫡子袁术后来甚至把袁绍称为“家奴”。
不过,袁绍被过继给了二伯袁成。
因此,在袁绍过继给袁成后,从宗法关系上来说,袁绍是袁成一系的接班人,袁术是袁逢一系的嫡次子(嫡长子是袁基),两人家族地位并没有太大差距。
二人都早早被举孝廉,开始仕途,起点差不多。
因此,二袁,谁能赢得更多的支持,还要看他们自己如何经营了。
名望之争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找关系、走门路,求上位的机会是不必的。
袁家人出生就自带光茫,走到社会上天然就是老大,大把人愿意和你交朋友。
所以,袁绍、袁术竞争的关键是:谁能证明自己是更靠谱的老大。
只要大家认为你是更靠谱的老大,都来依附你,你就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人才。
和平年代,最靠谱的资源是:金钱、权力、名望。
在东汉的政治生态下,权力与名望基本挂钩(除非做宦官或外戚)。
所以,最重要的是名望!出身略低的袁绍很早就开始注重养名。
他20来岁担任濮阳令,就获得了清正能干之名。
后来,他专程拜访“月旦评”主持人许邵时,谢绝宾客、排场,“单车去见”。
或许是家庭地位比较高,袁术“懂事”晚一些。
少年时的袁术有点野,被称为“路中捍鬼袁长水”,名声大概可能和“南霸天”、“周扒皮”之类的差不多。
当然,后来袁术“颇折节”,也开始注重名声了。
最早在袁绍母亲去世时,二袁的私人班子就已经很大了。
当时,曹操看到情况,直说:天下将乱,乱天下的魁首就是这两兄弟!看来,二袁当时已有“魁乱天下”的苗头了。
这个阶段,袁绍扳回了一些,但二袁总体威望相差不太大。
真正让兄弟二人威望拉开段位的,是“党锢之祸”。
海内名望与冢中枯骨党锢之祸开始后,宦官开始打压士人。
位列三公的袁隗、袁逢自然是要有立场的。
宦官袁赦(也是袁氏族人)拉拢了袁逢、袁隗,以为外援。
“故袁氏贵宠于世,富奢甚,不与它公族同”。
袁氏大佬们在党锢之祸中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立场。
袁术不管自己怎么想,作为袁逢的嫡子,自然要服从家族决定。
此时,袁绍被过继出去的身份就阴差阳错的成了优势。
袁成已死,袁绍就是这一支的当家人。
他具备了更强的行为自主性,也可以完全自由支配袁成留下的财富。
同时,袁绍是党锢之祸中党人领袖李膺的姻亲。
所以,在党锢之祸中,袁绍展现了其“游侠”本色,“扶危济困”、“救助同类”。
他与曹操、张邈、许攸等同有“游侠”气质的人物结成奔走之友(当然,袁绍是其中老大),一起营救、保护受到迫害的党人。
为此,宦官头子还警告了袁隗,袁隗气得大骂袁绍:此儿败吾袁家!可以说,袁绍在党锢之祸中的表现,为他赢得了海内名望。
相比之下,袁术在这场祸乱中明哲保身的做法,则令士人深感失望。
后来,陈登、糜竺、孔融等人推举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推辞,说要让给袁术。
孔融说:袁术岂是忧国忘家者?
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看来,党锢之祸中,袁术明哲保身,不能“忧国忘家”,在士人看来,已是“冢中枯骨”了。
主流人才与“非主流”因此,乱世开始后,袁绍、袁术获得的资源截然不同。
袁绍获得了主流社会的支持。
各地义军,推举袁绍为盟主。
而审配、许攸,郭嘉、荀彧、田丰等人,更是追随或曾经追随袁绍。
就是曹操也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袁绍。
对此,袁术也愤愤不平:怎么天下人才都跟着家奴跑了呢?
相比之下,袁术获得的支持就有些“非主流”了。
连续杀掉长官的孙坚虽非出自士族,但还算比较靠谱一点的。
其他如雷簿、陈兰这样的山贼;
臧霸、孙观这样的泰山贼;
於罗夫这样的南匈奴贵族···但是,甭管什么主流不主流,不论袁绍还是袁术,在乱世开局时,其实力都远远胜过曹操、孙策、刘备等后来的胜利者。
四世三公就是四世三公,起点就是不一样!早年的袁绍,以其豪侠气质,赢得了天下士人的推崇。
如果天下没有大乱,袁绍妥妥的又是一个三公之才,可以把老袁家的家族辉煌续写到“五世三公”。
只是,乱世到来后,游戏规则变了。
家族名望、
最终,两位四世三公的公子,都被“阉竖之后”曹操所灭。
参考: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汉末历史,其实就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个统治集团所记述的。
因为袁术一系,已完全丧失了话语权。
在这种背景下,袁术自然只能以一个丑角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
不知道我们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整个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只有两
总而言之,只有这两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曹操、孙坚两系取得了话语权。
如果袁绍、袁术取得了话语权,讨伐董卓的战争,肯定就是另一个样子。
因为袁绍、袁术取得了话语权,那肯定是他们两
事实上,无论谁取得了话语权也会这样说的。
其实,袁术和袁绍起家都比较早,所以他们的权力核心都坐满了一流人才。
但因为袁术和袁绍的失败,这些人的地位,常常被人低估。
而之所以袁绍看起来要比袁术好一些,只是因为袁绍曾经和曹操打得难舍难分,更是一度压制曹操,所以等到曹操一系掌握话语权后,自然不能过分抹黑袁绍和他的手下。
因为,如果把袁绍和他的手下都写成是战五渣,那英明神武的曹操还被人家打得差点崩溃,那曹操和他集体的这些文臣武将,又算个什么东西呢?
在这种背景下,史书上就自然需要稍微把袁绍写好一些,总而言之,袁绍也算是
至于袁绍手下的人,肯定也不能全部黑成无名之辈,至少要区别对待。
那些曾经跟着袁绍混,后来转投曹操,还功成名就的人,比如张辽、张郃等,自然要大笔书写重点突出;
那些曾经反对过袁绍的人,比如田丰、沮授、许攸等,起码也得歌颂表扬一番;
至于那些甘心当袁绍走狗的人,比如颜良、文丑、郭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历史时,自然会觉得袁绍阵营里,原本也是人才济济,只不过因为袁绍心胸狭窄不会用人,又总喜欢听奸邪小人的建议,所以导致有能力的人要么被逼走,要么被他所杀,最后他自己也因此而败亡。
至于袁术,为什么被黑得一无是处,而且他手下的人,集体变成打酱油,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孙坚孙策一系,是脱胎于袁术。
虽然史书上关于孙策和袁术的关系,一直都是遮遮掩掩,但如果我们抛开云遮雾罩的历史细节,只看那些比较确切的基本史实,自然就会发现,无论孙坚,还是孙策,其实都是袁术的小弟。
尤其是孙策,更明显是在袁术的支持下翻盘,随后通过背叛袁术的方式才发家。
其实,在孙权死后,孙策后来可以翻盘成功,本身就是袁术支持他的结果。
否则,孙策不要说与别人竞争,就是与他舅舅吴景、堂哥孙贲相比,也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
事实上,在袁术入主扬州后,一直非常重用孙策;
结果呢,孙策翅膀硬了,于是就背叛了袁术;
再后呢?
扬州变成了孙策的地盘。
在这种背景下,孙权就必须得丑化、淡化袁术的历史地位。
否则,孙坚孙策一系的历史地位就会受到挑战。
事实上,当时的袁术手下,肯定也是人材荟萃,只是后来让孙策逆袭翻盘,所以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大都是孙坚孙策一系的人了;
袁术手下的其它人,都只能在历史书的字缝中偶尔看到。
这就好比公孙瓒,作为一世之雄,与袁绍打得几年才决出胜负,但是因为公孙瓒早早被淘汰出局,所以公孙瓒有哪些知名的小弟呢?
除了半道离开并修成正果的赵云,我们还知道谁呢?
袁术失败了,所以袁术的小弟,除了后来背叛袁术而修成正果的孙坚、吴景、孙贲、孙策等人,我们自然也不知道还有谁。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后世人才看袁术时,才会觉得他手下的人才远远不如袁绍,就更不用说和曹操、孙权和刘备比。
参考:
中国有句老话,得人心者得天下;
很多人不以为然。
其实在打天下的时候,人心不重要,人才决定成败。
所以“得人心者得天下”,应该改为“得人才者得天下”。
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就是他任人唯贤。
所以他麾下聚拢了张良、陈平、萧何、樊哙、彭越、周勃、韩信、英布等一大批人才。
其中英布等人还曾是项羽的部下。
三国时的曹操,也是知人善任的高手,他的团队里名将如云,谋士辈出,叫人叹为观止。
所以在官渡之战前,曹操谋士郭嘉分析战前形势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不过“十胜十败”论出自《三国演义》,《三国志》中记载的则是“四胜四败论”,是曹操另一个谋士荀彧提出的。
不管是谁提出的,重点都是阐述了用人非常重要。
就像荀彧所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荀彧和郭嘉都说袁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
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可是袁绍并非一无是处,在三国群雄中,唯一能对曹操构成威胁,跟其抗衡的就是袁绍。
如果说曹操拥有一流团队的话,三足鼎立局面没有形成的时候,袁绍的团队稍次之,拥有二流团队。
就是说,袁绍虽然不如曹操,但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有不如袁绍的。
不如袁绍的人很多,比如吕布、公孙瓒,还有他的弟弟袁术。
袁绍的团队中,文有郭
袁术手下人数不少,武将有纪灵、袁胤、袁涣、孙策、张勋、陈纪、雷薄、韩暹、陈兰、桥蕤、 乐就、 韩浩 、刘勋、 张勋、 李丰 、杨奉 、梁纲等。
文臣有:阎象、杨弘、韩胤。
但除了纪灵,剩下的全都是庸才。
袁绍和袁术虽然是兄弟,但是袁术是嫡出,身份高贵;
袁绍的母亲是宫里一个卑微的婢女,身份卑微。
那么,为什么名士多投奔袁绍,而不去投靠袁术呢?
首先是袁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袁术生于四世三公之家,又是嫡出,含着金钥匙出身,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所以他目空一切,以出身论英雄。
当初董卓作乱,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大将华雄连胜联军。
这时候,关羽自告奋勇愿意挑战华雄。
袁术一听说关羽是马弓手,立刻鄙视地说,你出战的话就是让大家丢人。
不仅如此,袁术还下令要将关羽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家伙打出去。
最后还是曹操一再力谏,关羽马到成功斩了华雄。
袁绍恰恰相反,因为自己是庶出,没有什么优越感。
所以他就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什么样的人才都网罗,哪怕是装点门面。
其次是袁绍没有那么大的架子,更体恤下属。
郭嘉在十胜失败论中曾经指出袁绍的缺点是“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说他有妇人之仁。
袁绍这样的性格跟曹操比是劣势,跟袁术比就是优势,袁术连妇人之仁都没有。
当年孙坚被袁术派去打董卓,袁术承诺在后方提供粮草补给。
可是当孙坚势如破竹,连连得手的时候,袁术不但不大力支持,反而断了粮草。
后来当自己的士兵们受冻挨饿,江淮之间人迹断绝,人与人之间相互啖食的时候,袁术却依旧花天酒地,穷奢极欲(“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
袁绍这
孙策人称江东猛虎,曾在袁术帐下效命。
一次袁术设宴人,恰巧孙策凯旋归来,袁术不但丝毫敬重,反而把其安排到末座。
不仅如此,他还对众人说,我若有儿若孙郎,死而无恨呐。
主公不敬,下属也就不拿孙策当回事。
袁绍部下就奚落孙策:主公这么喜欢你,你何不拜他做义父,孙策大怒离席。
因此袁术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
最后他被曹操打败,当他走投无路,去灊山投奔他的部属陈兰、雷薄,也被拒绝。
最后袁术下场悲惨,被活活饿死。
而袁绍虽然没有曹操那么会用人,但落难的时候,还不至于完全众叛亲离。
比如他身边大将沮授,曾经在官渡之战爆发前,劝袁绍打持久战,而被拒绝。
官渡之战爆发,沮授又为袁绍出谋划策,可是他的意见还是没有采纳。
后来袁绍兵败,沮授被曹操俘虏。
曹操苦口婆心劝说,他就是不降。
这时候曹操没有死心,不但没有杀他,还对他加以厚待,想感化他。
但是沮授并不领情,还在密谋逃回去效忠袁绍,最后因为事情败露被杀。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 无缘无故的恨。
袁术在落难的时候被部下抛弃,袁绍的部下被俘了还对他痴心不改。
两者一比,高下立见。
这也充分说明,袁绍跟袁术相比,还是有长处的,那就对下属比较宽厚。
袁术没有人投靠,是他的格局太低,做人没有底线,经常采用下三滥的方法对待别人。
比如他想让下邳人陈珪为自己效力,他不是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而是想把其子陈应扣留做人质,以此来胁迫陈珪。
袁术的所作所为传到江湖上,大家躲避还来不及,谁还会去投奔他?
所以当曹刘煮酒论英雄的时候,曹操根本就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刘备说:\"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曹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谋士陈登则评价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
参考:
倘若我说袁术也曾有不少超一流人才,你一定不信,一个游戏里武力超80的纪灵不就是他武将的极限了吗?
他的军师那就更不值得一提。
呵呵,只能说《三国演义》常常有误导人的嫌疑,当然,历史述说本身从来都是个问题,都喜欢表赞胜利者,贬低失败者。
一、袁术手下的第一大将可不是纪灵,纪灵突然被拔高,源于《三国演义》得捧高刘备,袁术实际上获得了当时的一流人才为了捧刘,不但纪灵被拔高,华雄同样被拔高,毕竟英雄的刘备阵营前期没有像样的对手可不行,这是文学塑造的需要。
纪灵呢,因为是袁术征讨刘备的大将被拔高,还情有可原,华雄干脆篡改事实,让他直接授首给云长。
要知道,历史上斩杀华雄的,可是江东之虎孙坚。
就我所知,袁术手下职位最高的大将,大概是桥蕤、张勋,而不是纪灵。
好吧,你会说这两人更没有名气。
那是因为相隔近两千年,又经过演义的重塑,你认为这两人没有名气。
事实上,在东汉末年的当时,这两人的名气肯定大大盖过袁绍手下的什么颜良、文丑。
为什么?
因为,东汉末年是个讲出身的年代,桥张二姓在当时是世家大姓,而颜良、文丑,更多像是凭一勇之力博得一个勇名而已。
在当时,为什么世家大族的人比单单一名勇将更出名?
因为世家大族有部曲,也就是有一伙家将家兵、能拉起队伍,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高得多,远不是一勇之夫可比的。
在东汉末年,能拉起一只队伍的,除了世家豪族,大概只有幽、并、凉三州长期镇守地方的职业军人(董卓、丁原之流)、胡族酋长或者乱民首领,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都远低于世家豪族。
仅仅从桥张二人来分析,袁术实际上是获得了当时的一流人才和一流资源。
当然,成败又当另论。
二、我们来比较一番袁绍、袁术两兄弟手下的人才,顺带把曹、刘、孙三家也简单扯进来比较一下,可以看得更广阔一点,看清当时人才流动的大致状态袁绍手下,武将大概以河北四庭柱,颜良、文丑、张郃、高览最为出名,文臣以审配、郭
事实上,最被袁绍所重用的,还是他的几个儿子和其外甥高干。
这些人中,除了袁绍的亲属,大概也就郭
袁绍起家,靠的是几个奔走之友,逄纪、许攸、淳于琼之流,这里面,最没用的淳于琼,虽然后来在乌巢坏了大事,但他的出身应该是最高的,因为他曾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由此可见,袁绍最初的人才,社会地位并不高,而是一些社会中层人物,但不少人在地方上有较强势力。
袁术手下的人才在记录中显得很散,三国演义把他们都描写为插标卖首的人物,因此他们在后世的名气普遍不如袁绍手下诸将。
然而,我几乎敢肯定的说,他们许多人在当时的身份地位要高于袁绍手下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
仅仅从他们两兄弟起家的发展方向就可以断定。
袁绍起家于河北,而最初是在河内(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一带)活动,而袁术却起家于南阳。
南阳是什么?
是东汉的帝乡,光武帝及诸多开国功臣的老家,据说当时南阳之富庶大约不比帝都差,袁术在那里混搞乱搞,最终把南阳搞废了。
南阳在东汉的地位,大概于首都洛阳平级了,西汉的首都长安,由于羌乱频繁,几乎被东汉王朝半放弃中,南阳就是东汉的第二城。
而河内,显然比南阳差远了。
当时董卓入京,洛阳大乱,曹操逃往其家乡谯县,最终在陈留附近拉起一只队伍,靠的是其家族部曲和陈留太守张邈的支持;
袁绍逃往了河内,依靠其家门生故吏,在河内起家;
而袁术逃往南阳,在帝乡称霸,靠的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他在南阳帝乡的人脉。
这些人的地位难道不比袁绍手下那些人高吗?
这些人至少都是东汉王朝的中层子弟,甚至不乏高层出身。
然后,我们再看曹、孙、刘三家霸主。
他们最初的人才,仅仅从出身说,其实都比袁术差远了。
曹操队伍,主体是其家将,好在曹家在地方上势力强大,而且曹家兄弟中有不少能人,譬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等等。
然后曹操又合并不少地方小豪强和职业军人队伍,地方小豪强比如李典、许褚,职业军人比如张辽、徐晃等。
总体来说,曹操队伍中,除了他家族势力,大多是汇聚中低层势力(所谓庶族地主),比袁绍且不能,更比不了袁术。
孙家父子的队伍的建成,是典型的职业军人起家史。
四员老将程普、黄盖、韩当、祖茂,出身地都不一样,都以武勇为孙坚重用,帮助孙坚平定乱民而起家。
其实孙坚的出身,也与四位老将差不多。
后来到了孙策,在江淮间收服了大量具备武勇的地方豪强(类似于李典、许褚之流),就有了所谓江东十二虎臣,加之出身比较高的周瑜、张昭,江东集团就形成了。
他们的出身,比曹操集团又差一些,因为虽同为地方豪强,但江东因为地理位置,在当时一贯为中原所轻视。
至于刘备,我们应该佩服刘备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初手下就关张赵和简雍,到徐州才得到孙乾、糜竺。
且不论这些人能力如何,除了糜竺有钱,能拉点队伍外,其余人都没有单独拉队伍的能力。
非要说张飞颇有家财的话,能拉起几十人队伍就不错了,关羽是单身投刘备的。
简雍那么搞笑的性格,绝非能拉队伍的人。
所以啊,玄德虽出身帝胄,若非他魅力100,意志力100,仅凭这只队伍成了大事,真是有些上天眷顾了。
三、好吧,表一表袁术手下的超一流人物,顺带简单分析下袁术失败的原因袁术说到底是公子哥,只是因为他年轻时放荡不羁的性格,作为气侠之士在社会上晃荡过,比一般纨绔好点而已。
这是袁术失败的内因,因为他改不了奢侈的性格,又不具备抗压的能力,而且用人上也是一塌糊涂,最终导致那些超一流人才都离他而去。
事实上,从史书上看,周瑜家族、诸葛家族似乎都考察过袁术,都觉得他不足以成事,这才没有投奔他。
对袁术冢中枯骨的看法,在当时应不是曹操所独有。
唯独有一家超一流人才,因为职业军人的豪爽作风,当时误投了他,那就是孙坚家族。
是的,从史书上分析,孙坚家族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实际是听命袁术的,说他是袁术的部将也不为过。
无外乎类同于后来臧霸与曹操的关系而已,既是部将,又有一定独立性。
然后,我们看到,在董卓被灭之后的二袁争夺中原的过程中,实际双方是以袁绍、袁术为对手的,在那时,曹操实际听命于袁绍,孙坚实际听命于袁术。
在这场相争中,袁术干不过袁绍和曹操联军,因此曹操占据了兖州,而听命于袁绍的周昕家族干不过孙坚,因此孙坚一度占据豫州。
直到孙坚意外身亡,这种均势被打破,曹操这才在中原称雄。
曹操后来给了刘备个刘豫州的官职,真不知他当初是什么心态,孙豫州在他心里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这真是个有趣的历史之谜。
最终,孙家人在孙策掌舵时期,还是离袁术而去,原因三国演义也写了,不必多说。
失去孙家支持的袁术,最终在淮南完全失败,这不是偶然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
袁术,字公路,袁绍的族弟,汉末群雄之一。
讨伐董卓时,袁术负责押送粮草。
因妒才而不发给孙坚粮草,使得孙坚被华雄击败。
孙坚死后,袁术就收养了孙坚的长子孙策,目的是为了得到玉玺。
后来孙策用玉玺换来了兵马,一举平定江东。
袁术得到玉玺后宣布称帝,曹操、刘备、吕布、孙策四路人马杀向寿春城,大败袁术。
袁术逃往汝南,继续作皇帝。
后来,在汝南实在是呆不下去了,袁术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绍。
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刘备击溃。
逃到半路,袁术找人要蜜水,却找不到,只能找到血水,袁术大叫身亡。
袁绍,字本初,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
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术则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
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主持朝政。
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
190年,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关东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
董卓不久被杀。
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
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
199年,消灭幽州公孙瓒。
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东汉势力最强的一方诸侯。
不久袁绍被册封为大将军、太尉,总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为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实际统治者。
接着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
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
而以郭
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建安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70万大军进军黎阳。
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亲随败回河北。
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从上面两人的一生,可以看出同样都是出身于东汉末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两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才都去投奔袁绍了,很少有人往袁术身边聚集,为什么兄弟两个会有这样大的差别?袁绍更努力,有真正的实力。
因为袁绍在袁家出身并不好,他原本是庶出,过继给了伯父成为嫡子。
但是这个过继并不是一出生就有的,而是在他世界观都确立了之后才过继的,换句话说,袁绍身上基本上没有那些嫡出的公子哥们的脾气,他知道自己身份不够,所以就会更加努力,他对别人也不会在意他们的身份,这样一来,不管是谁都能够凭实力而不是靠家世吃饭了。
袁绍的表现更加出色。
最初时候的袁绍,也是心怀天下的,而且还比较有头脑,对付董卓,袁绍冲在最前面,对付黄巾军黑山军,他也是坚决打击,所有的事情加在一起,袁绍就算想不优秀都难,毕竟他曾经和曹操是好朋友,曹操在开始的时候,很多地方还是比不上袁绍的。
反观袁术很高傲,看不起人。
袁术一直都非常瞧不起袁绍,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袁绍是庶出,就算之后过继成了嫡子,但是袁术打心底就不承认袁绍这个身份,一直觉得他就是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庶子。
袁术对袁绍都是这样的看法,在与别人结交的时候也是如此,对于没有身份地位的人是完全看不上眼的,可是在乱世当中,实力才是最重要的,身份只是一个附加选项。
袁术为人心高气傲,还因为一个汉室王爷没有借粮给自己,就派人去把他刺杀了,汉室尽管衰微,可毕竟也是瘦死的骆驼,而且在他得到玉玺之后就想要称帝,这样的人谁也不会希望他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只能成为众人攻击的对象,永远不会是投靠的对象。
三国乱世,身份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还是实力。
袁绍的能力影响力都比袁术强,难怪一流人才投靠袁绍不投靠袁术。
参考:
袁绍袁术这哥俩同样的渣,还互相都看不上,袁术看不上袁绍,是因为袁绍是庶出,小老婆生的,在袁术的心里觉得,他们袁家四世三公,该出个皇帝了,而小老婆生的袁绍自然是没资格,要当皇帝当然得由他这个嫡出的袁术来当。
年轻的袁绍光环太强袁绍年轻时被光环笼罩,光环太过耀眼,所以没被感觉到渣。
袁绍从小就过继给了伯父袁成,成为袁成的嗣子。
这样一来,他也成为袁氏的嫡长子。
其地位其实只在袁术之上,不在其之下。
曹操和袁绍从小一块玩大的,可以说曹操对他这位发小的性格了如指掌。
曹操对袁绍有两段评价,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1、“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这段话是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的:袁绍表面威严却胆小怕事,喜欢谋划却不果断;
想要干大事却爱惜生命,看到小的利益就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了初心),非真正的英雄。
2、“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划不明,将骄而众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我奉也。
”这段是袁绍率河北大军前来讨伐曹操时,曹操说的。
我知袁绍为人,志向远大却缺少智谋,表面威严却胆小怕事,忌讳别人的才智,而自己又没有什么威望,军队虽多却组织不严密,将领骄横却无整齐划一的指挥,土地虽广,粮食虽多,但那都是给我准备的礼物呀。
袁术称帝袁绍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爱。
凭借世家之资,年少为郎出仕,不到二十岁已出任濮阳县长,有清正能干的名声。
而袁术和袁绍不同,“有侠气”,说得好听就是有行侠仗义的气节,说得不好听就是有匪气,这点“侠气”最大的作用是,后来割据一方的袁术轻而易举地就招降了许多黄巾贼、黑山贼、白波贼。
袁绍就不屑与出身有严重问题的人为伍,所以袁绍与当时主流价值观相同,颇得士大夫之心。
所以一流人才都去投奔袁绍,包括郭嘉当年也投在袁绍帐下。
袁术察觉出天下动荡的局势,带着自己的手下逃离了长安,奔逃到当时东汉人口最多的南阳郡,等待着时局的转变。
袁术最强大的时候治下的总计有800万人口之多,而后期的刘备、诸葛亮据有蜀川、汉中,人口都不到鼎盛时期袁术治下人口的十分之一。
袁术于建安二年(197年)在寿春称帝,建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
袁术称帝后,生活上奢侈荒淫,挥霍无度。
后宫妻妾有数百人,皆穿罗绮丽装,精美的食品应有尽有,而他军队士兵都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
在他的腐败统治下,江淮一带民不聊生,许多地方断绝人烟,饥荒之中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而袁术临死前想叫厨师给他做条鱼都不可得。
东汉中后期三公的名位有所变化,从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到太尉、太傅、太师等都指的是三公,且在当时,三公并非单一的荣宠幸尊号,而是具有着相当的实际权力的。
到了袁绍、袁术父亲这一辈,袁氏一族也是官居高位,其父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
一门同代两位三公级别的人物,所以,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天下,绝非危言耸听之事。
而此时,身为袁缝庶长子的袁绍,却被过继给了其伯父,袁成一家,其原因,实际上还是因为最初的时候,庶出的身份,使得袁绍在袁氏一族,地位低微,远远比不上嫡子袁术,故而袁术才会辱骂袁绍为家奴,例如,《典略》中对于袁绍的过继曾如此记载,是为:“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
”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不利的情况下,袁绍刚刚做官之时,就懂得如何包装自己,年仅二十岁时,出任濮阳县长,受到了一致的称赞,是为:“弱冠除复阳长,有清能名。
”而也正是因此,其父袁缝、叔父袁槐等都对袁绍青睐有加,等到其父其母过世的时候,袁绍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
按照礼法规定,他已经过继出去,所以袁缝等人的丧事,袁绍是不用守丧的,可是袁绍却坚持为生父生母守丧六年,拒绝出仕,这样一来,袁绍既赢得了袁氏一族内部的认可,也获得了朝野官民的一致称赞。
可是,相比于袁绍的盛名在外,有神仙托梦的袁术,却是表现差强人意,他比较喜欢任侠使气,与之相来往的,也多是“道上的”人物,经常与一些公子哥们飞鹰走狗、田猎嬉戏,所以,虽然袁术后来有所改变,可是,却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隐藏雄心 结交士族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使得有心匡扶汉室的人,也逐渐的生出了异心,曹操、袁绍尽皆如此。
可是,相比如曹操、袁绍的改变,袁术可以说,很早就看不上刘氏天下,他认为,袁氏出自于舜帝之陈,加之刘氏衰微,此所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所以,袁术的野心,昭然若揭,而与之相比,袁绍却还想着以一块遮羞布来盖住自己的野心,虽然想要拥立刘虞为帝,与董卓对立,可是好歹没有砸了刘氏天下的牌子。
除此之外,袁绍与袁术相比,根本不急着做官,而是继续包装自己,在“隐居”洛阳期间,袁绍一点儿也没闲着,整天结交党人,来抬高自己的身价,其最成功的表现是,宦官集团的中长侍赵忠焦急愤怒的说道:“本初坐作声价,好养死士,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而身为外戚代表的大将军何进也是对袁绍几乎达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与袁绍这一点相比,袁术实在是差得太远了,事事都表现的慢半拍,以至于关东诸侯联合讨董的时候,二人在天下英雄的眼里,其高下对比,便已经分辨出来了。
那就是袁绍,是为关东联盟的盟主,以至于后来冀州牧韩馥坐拥冀州,都是在袁绍盛名威胁之下,交出了冀州,由此可见,袁绍的影响力,着实不一般。
政治头脑 高下立判与袁绍相比,袁术的政治头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袁术来到南阳后,坐拥户口百万、极其富庶之地,却是挥霍无度,纵兵掳掠,导致人心尽失。
任用孙坚,却又害怕孙坚做大,而处处防备,想要连横对付曹操、袁绍。
却又在军事上屡战屡败,逃亡寿春后,不思悔改,仍旧骄奢淫逸,建安二年更是公开称帝,沦为笑柄,这样的人,在当时天下的眼里,就是一头愚蠢的待宰的肥羊,谁会去投奔他呢?
相比于袁术的愚蠢,袁绍却做出了兼并天下的构想,那就是:“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南向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所以,后来的袁绍才能拥众十数万,跨有四州之地,所以,多方对比之下,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世人投奔袁绍,而不去搭理袁术的原因了。
参考:
袁绍与袁术是同父异母弟弟,但袁术是嫡子,而袁绍是庶子。
他们有个伯父名叫袁成,死得早,父亲袁逢便把袁绍过继给袁成家。
这么一来,袁绍与袁术便成了堂兄弟。
袁术虽然是嫡出,但是后来袁绍反而混得比袁术好,成为关东盟主,许多人才都去投奔他,这又是为什么呢?
第一,袁绍年轻时就赢得好名声袁绍年轻时,思想深受清流党人的影响,乃是一名进步青年。
后来以宦官为首的势力掀起“党锢之狱”,党人领袖窦武、陈蕃、李膺等人相续被杀,没死的党人也被剥夺政治权利。
在这种白色恐怖的政治环境下,袁绍仍然暗地里与党人相往来。
当时清流党有一个重要人物,称为何颙,在“党锢之狱”大兴时,被宦官集团所追杀,只得隐姓埋名,藏匿于汝南一地。
袁绍对何颙十分仰慕,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在非常时期不断地帮助何颙。
何颙经常潜入洛阳城内,与袁绍一起商量援救其他党人的计划。
在两人的努力下,使得许多党人在党锢恐怖时代得以保全性命。
作为豪门公子,袁绍身上有豪侠之气,他礼贤下士,广交朋友,不论对方富贵或贫贱,一视同仁。
他是一个颇有魅力的人,史书称他“有姿貌威容”,加上其显赫的家族背景,故而宾客士人,“莫不争赴其庭”。
袁术也是进步青年,年轻时以侠气而闻名,与一帮京城公子哥们飞鹰走狗。
年龄稍长后,受到时代清流党人思潮的影响,比较注重名节。
但是总的来说,他的名望与袁绍是不能相比的。
第二、在铲除宦官一事上,袁绍发挥重要作用熟悉东汉史的人都知道,宦官之祸是东汉最大的毒瘤。
在铲除宦官一事上,袁绍是最坚决的。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力主诛杀宦官。
然而,由于何进优柔寡断,以致于自己反被宦官所杀。
关键时刻,袁绍当机立断,宣布首都戒严,同时派袁术、卢植率部攻打皇宫。
在这场铲除宦官的行动里,袁术也是积极的。
他率一支军队杀向皇宫,当时宫门紧闭,袁术下令放火烧门,大门被焚毁后,士兵们一拥而入。
袁绍也亲率一支军队,进攻北宫,在朱雀门遭遇大宦官赵忠,袁绍拔出佩刀,将其一刀两断。
袁绍下令,在整个皇宫范围内,搜捕宦官。
只要是太监,不论老少,格杀勿论。
可是宦官也不太好认,脑门上也没写着字,最后大家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看到没胡子的男人就杀。
袁绍大开杀戒,毒害东汉政坛百余年的宦官集团被彻底铲除。
在铲除宦一事上,袁绍起到主导作用,袁术只是辅助作用。
第三,在董卓乱政之前,袁绍的官职比袁术大在汉灵帝时期成立西园八营时,袁绍就是中军校尉,在八名校尉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军校尉蹇硕。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把袁绍提拔为司隶校尉。
很多人对司隶校尉这个官职不太熟悉,实际上这是东汉最有权力的一个职位,比三公都有实权。
因此,在铲除宦官的行动中,袁绍是直接指挥袁术。
董卓入洛后,袁绍斗不过他,便解了司隶校尉的印绶,挂在洛阳东门,逃到冀州去了。
后来董卓为了拉拢他,以朝廷名义授袁绍勃海太守。
当时袁术尚在洛阳,董卓为拉拢他,授他后将军,袁术也逃了,逃到南阳,但他比较鬼,把后将军的大印也带走了。
第四,袁绍成为关东义军的盟主袁术是袁家的嫡子,袁绍是庶子,这只是袁家的事。
出了袁家,谁管你是嫡子庶子呢?
论声望、论才干、论影响力,袁术都远远不如袁绍。
不仅如此,袁术逃跑的方向是南阳,而反董义军的主要力量是在关东,因此,关东群雄肯定不会拥袁术为盟主。
为什么关东义军会拥袁绍为盟主?
原因很简单,除了袁绍,没有谁有资格。
首先,袁绍是一直是军政核心人物,从西营中军校尉到司隶校尉,属于中央领导核心人物,凭“司隶校尉”这个金字招牌,大家都得拥他;
其次,袁绍是干过大事的。
把为祸人间百余年的宦官集团铲除了,这是何等伟大的功勋,要知道之前多少名臣要搞垮宦官,却都宦官给整死了。
关东义军起事后,袁绍被推选为盟主,自封为“车骑将军”,领袖东方群雄。
在汉代,“车骑将军”是非常设的官职,位比三公,权力与大将军相当,只是大将军一般由外戚担任。
后来袁绍一直用车骑将军这个头衔,又据有四州之地,各路人才前来投奔,也就所理当然了。
参考:
因为袁绍厚道,而袁术寡恩。
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 良臣择主而事”,只要稍加对比,一流人才自然也都想追随袁绍,而不愿意投奔袁术。
袁绍与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他们的父亲是袁逢,他们的家族便是素有“四世三公”之称的汉末豪族——汝南袁氏。
而这个汝南袁氏可是相当的厉害,自高祖父袁安时起,四代之内便有五人位居三公(在汉代,司马、司徒和司空并称“三公”),这便是所谓的“四世三公”。
言归正传,虽说袁绍与袁术是亲兄弟,可袁术向来瞧不起自己的长兄袁绍。
袁术总觉得自己是嫡出,而袁绍不过是自己老爸的庶长子,并且早早就过继给了早卒的伯父袁成。
因此,在袁术看来,论身世、论地位袁绍都应该在自己之下才对。
然而,现实却让袁术很恼火,他始终都混得不如一向被自己瞧不起的庶兄袁绍。
当初十八路诸侯会盟,共同举兵讨伐董卓,在推举盟主时,各镇诸侯公推袁绍,却不选袁术。
其实,从众诸侯在会盟时对待袁绍与袁术的态度,也都能看出,袁术的威望和名声显然都要胜过袁术事实上,袁绍并非完全如《三国演义》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个“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的草包。
真实的袁绍可是一代雄主,他先是领导群雄讨伐董卓,之后又击败强大的“白马将军”公孙瓒,进而兼有冀、青、幽、并四州,虎踞河北,拥兵数十万,成为当时天下最具实力的诸侯。
此外,袁绍在统治河北时期,施行仁政,善待百姓,使得河北民心归附。
所以,不论武功还是文治,袁绍都完全对得起“雄主”二字。
反观袁术就不一样了,光从他一再轻视自己的长兄袁绍这点,我们都能看出袁术为人“气小”。
试问,一个连自己长兄都容不下的人,又岂能容得下真正有实力的人才呢?
所以,袁术阵营倒戈叛乱接连不断,向江东小霸王孙策这等英雄,自然也不可能甘于其下。
再者,袁术此人,志大才疏,野心远超出自己实力。
在群雄割据之际,袁术居然率先称帝,建立仲氏政权,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最终的结果是遭至天下诸侯的唾弃,引来曹操以天子之名兴师讨伐。
加上,袁术割据江淮期间,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百姓不堪其苦,地方生产衰落,部众离心,军队丧失战力。
所以,这等不堪的袁术,不过顶着“汝南袁氏嫡出”虚名的庸主罢了,根本不值得一流人才替他效命......(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本文作者:小贱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