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首都几乎都在长江以北的北方
历史在南方定都的朝代和政权也不少1.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东吴的都城是现在的南京2.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也是南京,后来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都城都是南京。
3.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南汉、楚、吴越等政权的都城都是在长江以南。
4.靖康之难后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都城为杭州5.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都城在南京,后来靖难之役后,朱棣干掉侄子朱允炆后,一度仍然建都在南京,后来迁都到北京。
6.明朝灭亡后,朱由菘建立南明政权,定都南京7.清朝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后,在攻破南京后,洪秀全定都南京。
8.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征曾定都南京,后来被袁世凯迁都北京,1927年以后国民政府再度迁都南京直到1949年
参考:
《史记 五帝本纪》: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其根本原因来自史书的记载,《史记》中的第一篇传记就是《五帝本纪》,五帝之首就是黄帝,这里说的是黄帝南征北战、东征西伐的故事,黄帝往东到达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
往西到了空桐,登上了鸡头山。
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
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并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城。
黄帝建立的都城应该是炎黄子孙、华夏子民最早的都城了,涿鹿山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位于北京市的西边,太行山的北边,涿鹿县北部不远处就是后世修建的长城,黄帝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是在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地方。
黄帝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城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黄帝的势力范围是:东至大海、西到空桐(甘肃平凉市)、南到长江以南的湘山(湖南岳阳),北到涿鹿,这是华夏族最早的势力范围,随着时间的发展,华夏的传统地域在不断扩大,其中最为核心的地区就是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与中原地区。
从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来看,绝大多数朝代的都城是在长江以北,只有少数朝代的都城是在长江以南,一方面是因为长江以南开发较晚,一直到宋朝才真正开发出来,另一方面华夏的政治、军事重心一直在长江以北。
一、都城在长江以北的朝代1、夏朝夏朝的始封地在河南阳翟,也就是今河南禹州,这是大禹的始封地,这是夏朝的第一个都城,河南禹州位于长江以北,黄河以南,也就是传统的中原地区。
夏朝疆域
夏朝的第三个都城是平阳,史书上说平阳有可能在安邑,也有可能在晋阳,安邑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晋阳是今天山西省的临汾市,这两个地方都在黄河以北,当然也是长江以北了。
20世纪70~80年代在山西临汾市襄汾县发现了规模宏大的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在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之间,很有可能也是夏朝的都城之一。
夏朝的第四个都城是斟鄩(zhēn xún),夏朝的第三位君主太康迁都斟鄩,斟鄩的具体位置一直有争议,有说是在河南巩义县、洛阳偃师区一带,也就是洛阳与郑州之间的地方,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斟鄩在青州北海县,也就是今山东省潍坊市,这两个地方都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夏都斟鄩斟鄩还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都城,夏桀被商汤打败,从斟鄩逃到鸣条,仍然被商汤打败并俘虏,被流放到南巢,不久死去。
20世纪50年代末,考古人员在洛阳市偃师区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被著名考古学家邹衡认定为夏朝的都城,这与史书的记载差不多是吻合的。
2、商朝商朝的祖先叫契,契生活在大禹时代,帮助过大禹治水,因为有功被封在商地,商地就是河南省商丘市,商汤灭亡夏朝后,在亳建立了都城,亳在当时是都城的意思,商汤定都哪里,就把哪里称为亳,亳最初是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后来迁到了洛阳市偃师区。
不管是商丘还是偃师都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偃师区曾经发现了著名的偃师商城遗址,占地约2平方公里,这有可能就是商汤时期的都城。
商都殷墟商朝与夏朝一样,也是多次迁都,作为商朝都城的还有:隞(今河南郑州)、相(今河南濮阳北、内黄南)、耿(今山西河津)、邢(今河南温县)、庇(今山东郓城北、范县东南)、奄(今山东曲阜),然而商朝最著名的都城却是:殷(今河南安阳),殷作为商朝的都城长达300余年,一直到商朝灭亡。
河南安阳出土了最为著名的遗址,也就是殷墟遗址,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与甲骨文,从考古与文献两方面双重论证这里是商朝晚期的都城,商朝所有的都城都在长江以北,只不过有的在黄河以南,有的在黄河以北,基本上是沿着黄河两岸分布的。
3、周朝(西周与东周)周人发源于陕西渭水流域一带,周人的祖先弃与商人的祖先契是同一时代的人,周人也是商人的一个方国,商朝末年,周人强大起来,在周武王的率领下,灭亡了商朝,周朝最初的都城是在丰镐,也就是丰京与镐京,是两个相距很近的都城的合称,也就是今天陕西省西安市境内。
西安丰镐二京遗址西安位于关中平原的正中,河套以南,秦岭、长江以北,20世纪50年代,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开始发掘,其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充分证明了丰镐是西周的早期都城。
西周到了周幽王时期,因为废长立幼,引发了叛乱,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联合外公申侯及犬戎人一起攻破了丰镐,杀死了周幽王,随后姬宜臼即位为周天子,他就是周平王,因为担心犬戎人的威胁,把都城从丰镐迁到了洛邑(河南洛阳),之后的周朝就被称为东周。
然后一直到周朝灭亡,东周的都城都在洛阳,不管是西安还是洛阳,周朝的都城都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河南洛阳也出土了东周都城遗址,遗址周长达到10公里左右。
秦都西安咸阳宫4、秦朝秦朝的前身是秦国,秦人发源于陕甘一带,经过与戎人数百年的战争,秦人逐渐发展壮大,到东周初期,秦襄公因为护驾周平王有功,正式被封为诸侯,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秦孝公变法开始强大,经过六七位国君的努力,终于在秦始皇手中灭亡了六国,建立了真正大一统的秦朝。
秦朝的都城设在咸阳,也就是今陕西省咸阳市以东,秦都咸阳城位于渭河南北两岸,当然也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了,秦朝只存在了15年,刘邦首先攻入咸阳城,灭亡了秦朝。
5、西汉、新朝秦朝灭亡后,项羽一把火烧毁了咸阳城,楚汉战争中,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最初定都洛阳,后来在刘敬和张良的劝说下,定都关中,并让萧何重新修建了都城,被命名为长安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西汉都城长安未央宫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城以南,是重新修建起来的一座都城,同样是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了新朝,新朝仍然以长安为都城,只不过把名字改了常安了,20世纪50年代后,汉长安城遗址被发掘,占地面积达36平方公里。
6、东汉东汉由刘秀建立,都城定在洛阳,到了东汉东年,董卓控制了朝廷,为了远离关东诸侯的威胁,董卓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把都城迁到了长安城,仅仅2年后,董卓被杀,汉献帝逃回了洛阳,但当时的洛阳是一片废墟,曹操于是把汉献帝迎到许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许昌,因为许昌是东汉末年的都城,从公元196年到220年。
不管是洛阳还是许昌,都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
东汉都城在洛阳7、曹魏、蜀汉历史进入三国时期,曹丕代汉建立了魏朝,这是三国的第一个政权,曹丕原来的魏王国都城是在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称帝后把都城设在了洛阳,直到曹魏灭亡,都城都在洛阳。
刘备在曹丕称帝后几个月也称帝了,建立了汉政权,史称“蜀汉”,都城设在了四川成都,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同样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
8、西晋公元256年,司马炎取代了曹魏政权,建立了西晋政权,西晋的都城设在了洛阳,司马炎去世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随后就是贾南风乱政和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乱华,公元311年,汉赵军队攻陷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2年后杀死了晋怀帝。
西晋都城也在洛阳身在长安的司马邺见洛阳失守后,在长安称帝,司马邺就是晋愍帝,长安算是西晋末年的都城,只存在了几年时间,316年汉赵军队攻陷长安,俘虏了晋愍帝,西晋正式灭亡,算起来洛阳和长安都是西晋的都城。
9、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乱世,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导致政权更迭频繁,成汉是第一个建立的政权,是氐人建立的政权,位于四川一带,都城在成都。
前赵也称汉赵,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政权,最初都城在左国都,今山西方山县,后来迁到山西平阳,后又迁到长安。
后赵是羯人石勒建立的,最初都城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后迁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一带)。
东晋十六国是一段混乱期前凉是汉人凉州张氏家族建立的,其都城在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
后凉由吕光建立,都城也在姑臧。
南凉由鲜卑人秃发乌孤建立,都城在乐都(今青海海东)。
西凉由汉人李暠建立,都城在今甘肃敦煌。
北凉由汉人段业和卢水胡人沮渠蒙逊建立,都城在姑臧。
前燕是鲜卑人慕容儁所建立的政权,其都城先在龙城(今辽宁朝阳),后迁到邺城。
后燕由鲜卑人慕容垂建立,最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迁往龙城(今辽宁朝阳)。
南燕由鲜卑人慕容德建立,都城在滑台(今河南滑县)。
北燕由鲜卑人慕容云与汉人冯跋建立,都城在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市)。
前秦由氐族人苻洪创立,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后秦由羌人姚苌建立,都城也在长安。
西秦由鲜卑人乞伏国仁所建立,都城最初为苑川(今甘肃兰州西固),后迁到了袍罕(今甘肃临夏市)。
胡夏由南匈奴铁弗人赫连勃勃建立,最初都城在统万城(今陕西榆林靖边县),后迁到长安。
前秦都城在西安,东晋都城在南京由此可以看出,这些五胡十六国的政权全部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最北边到辽宁朝阳,最南边在河南一带,最西边到达甘肃敦煌,最东边直达大海。
10、北魏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统一了整个中国北方长达百年时间,先后有三个都城,最初都城是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中期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到孝文帝时期迁到了洛阳,然后一直到北魏灭亡,其都城都在洛阳。
11、东魏、西魏北魏晚期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由鲜卑化的汉人高欢挟制北魏皇室建立,其都城最初在洛阳,后迁都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而高欢本人则坐镇别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以控制朝廷。
西魏由权臣宇文泰挟制北魏孝武帝元修建立,其都城在长安,也就是今西安。
北周都城在西安,北齐都城在河南安阳北、河北临漳南12、北齐、北周高欢去世后,他的儿子高洋篡位,取代了东魏建立了北齐政权,其都城仍然在邺城。
宇文泰去世后,其侄子宇文护拥立宇文泰嫡子宇文觉为帝,取代了西魏政权,建立了北周政权,定都长安,北周晚期灭亡了北齐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
13、隋朝、唐朝北周晚期,北周外戚、权臣杨坚篡位,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让帝位,杨坚建立了隋朝,定都长安。
隋文帝去世后,杨广即位,他就是隋炀帝,隋炀帝修建了东都洛阳,并迁都洛阳,到了隋炀帝晚期,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居住,并准备迁都丹阳(今江苏南京),可惜不久天下大乱,隋炀帝也被宇文化及等人杀死。
隋朝晚期,天下大乱,引发了农民大起义,李渊在晋阳起兵,后攻入关中占领了长安,李渊拥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帝,杨侑就是隋恭帝,定都长安,不久逼迫杨侑禅让帝位,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一直在长安。
隋朝与唐朝都城都在西安武周时期,武则天定都神都,也就是洛阳,武周王朝结束后又恢复了唐朝,洛阳成为唐朝的别都。
14、五代及十国中的北汉五代是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后周,后梁是汉人朱温建立的,定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开封是后梁的东都,同时以洛阳为西都,不久之后,朱温又迁都洛阳。
后唐是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定都洛京,今河南洛阳。
后晋是沙陀人石敬瑭建立的,定都洛阳,两年后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
后汉是沙陀人刘知远建立的,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后周是汉人郭威建立的,定都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建立的政权,由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其都城在晋阳城,也就是今山西太原。
15、北宋北周晚期,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政权,北宋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
北宋都城在河南开封16、元朝、明朝、清朝元朝、明朝(除朱元璋与朱允炆外)、清朝三个朝代的都城都在北京。
二、都城在长江以南的政权及朝代1、楚国楚国人祖先南迁后最初生活在丹阳,丹阳这个地方一直是有争议的,有说河南淅川、湖北丹江口,还有说在湖北南漳、秭归、枝江等地,到楚文王时期,迁都到郢都,即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
纪南城虽然在长江北岸,但这里已经是长江流域的范围,荆州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长达300多年,直到秦将白起攻破了郢都,楚国都被迫迁都到陈都,今河南淮阳,这里属于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了。
此外,楚国还有一个郢都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楚国直到灭亡前,寿春都是楚都,这里已经属于江淮地区,同样是在长江以北。
但是楚国有一大半的国土位于长江以南,长江流域是楚国的命脉所在。
楚国都城在湖北荆州纪南城2、东吴东吴是三国政权之一,由孙权在公元229年建立,最初的都城在武昌,不是今天的武昌,而是今天的鄂州,不久,孙权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东吴是第一个真正把都城设置在长江以南的政权,因为长江是东吴政权的天险。
3、东晋西晋灭亡后,晋宗室司马睿在中原士族的支持下,南渡长江来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了政权,史称东晋,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一直蜗居长江以南,并以长江为天险。
4、南朝宋、齐、梁、陈东晋晚期,刘裕代晋建立了刘宋政权,也称为南朝宋,其都城也在建康,南朝齐由萧道成建立,其都城仍然在建康,南朝梁由萧衍建立,都城还是在建康,南朝陈由陈霸先建立,都城也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位于长江以南。
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南京5、十国中除北汉之外的政权十国分别是:南吴、南唐、吴越、 闽国、荆南、 南楚、 南汉、前蜀、 后蜀、北汉。
除了北汉之外,其他政权都在南方,南吴由杨行密建立,都城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后迁都金陵府,今江苏南京。
南唐是李昪建立的,都城在江宁府,今江苏南京。
吴越是钱镠建立的政权,都城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这是杭州第一次作为都城。
闽国是由王审知、王潮兄弟建立的,势力范围在今福建省一带,都城在长乐府,今福建省福州市。
荆南是高季兴建立的,都城在江陵,今湖北荆州江陵县。
南楚是马殷建立的,其势力范围在今湖南一带,都城在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南汉是刘隐在岭南建立的政权,势力范围在今两广一带,都城在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五代及北汉在北方,十国中的九国在南方前蜀是王建在四川建立的政权,都城在成都。
后蜀是孟知祥建立的,代替了前蜀,都城仍然在成都。
十国中除了北汉之外,其他政权的都城都在长江以南。
4、南宋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耻,金兵南下灭亡了北宋,并俘虏了北宋的宋钦宗、宋徽宗二帝,北宋灭亡,北宋宗室赵构南渡长江,建立了南宋政权,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杭州在长江以南。
5、明朝朱元璋及朱允文时期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定都南京,朱允炆继承了朱元璋的帝位,都城也在南京,直到靖难之役后,朱棣打败了朱允炆,攻入了南京城,不久朱棣称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不过南京仍然是明朝的陪都。
北京在黄河以北, 但是南京却在长江以南,明朝曾经短暂定都在长江以南。
都城的位置是跟随局势变化息息相关的,如果南方是一个政权,都城大多在南京,如果南方是分裂状态,都城可能在任何地方,北方也是这样,如果北方统一,都城大多在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地,如果北方分裂,则大多数地方都能当都城。
参考:
引一段《学术月刊》2020.12的文章,算作回答:西周以来,都城偏向关中,陕西河南交替成为政治中心,主要在长安洛阳之间移动,而以长安为主。
偏安政权,则以南京杭州为都,而以南京为主。
正如明人王鏊所言:“自古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
自然之势也。
西周以来,河南之都唯长安洛阳,江南之都唯建康”辽金元以来,北京逐渐显露出掌控游牧与农耕两大区域的独特优势来。
参考:
首都在南方的结果就是,不光北方经济发展不好,南方经济也不会好。
柳宗元曾奏:“(中原藩镇)六郡之师,厥数三亿,低首仰给,横拱不为,则沿淮已北,循河之南,东尽海,西叩洛,经数千里,赤地尽取,才能应费,是天下三支财去矣。
”(《全唐文·卷754》)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唐朝的“体制内”藩镇大略上有三种,边疆防御型藩镇,中原防遏型藩镇和东南财税型藩镇。
柳宗元的意思是六郡良家子(关中附近的清白百姓)负责打仗,全靠关东(这时候已经主要是东南)供养。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当时关中面临前线,以当地人为兵一方面不用离开家乡太远避免思乡之切,另一方面能增加士兵清晰的保护国/家的体验(同志们,身后就是咱们的父母妻儿啊)。
所以你能看到袁崇焕关宁军的“以辽人守辽土”,也是这个思路。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除了自己在北方根基更稳,也是因为这时候北京而非关中是前线了。
(你能发现我们选首都的思路总是不变的)我们再找一个极端反例:苏联。
苏联解体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倾向于保留苏维埃,但是是俄罗斯先公布的主权宣言——对于地方主义者来说,边疆都是负担,财政甩包袱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我们就能看到现在俄罗斯战略屏障尽失,被北约和欧盟怼到家门口,全然的得不偿失。
当年老佛爷差点也干差不多的事儿,还是朝中大员清醒,这才有的左宗棠西征。
靠近点说,常公把首都立在自己的江南根本之地,北方尤其西北基本是羁縻统治,这很利于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就给我党站稳脚跟提供了战略空间,然后结果是什么我们也就都看到了——常公不得不支出更多军费,最终财政崩溃还是败逃台湾。
当然你可以说,是不是现在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我们毕竟已经比以前更有控制力,外部环境也更好了。
这时候优化资源配置,把精力投入到东南沿海是不是就变成了可选项?
还真不是。
首先行政中心和经济中心放在一个地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灾难,日韩和英法一城虹吸一国的局面原则上不会在中国这种体量的国家出现,但是从我国的历史传统来看,其实也不容乐观,这部分就不展开说了。
我只能评价说,如果首都在南方,北方可能会更加塌陷,而南方首都的底层生存压力也会堪比地狱。
其次手握利刃,杀心自起。
你现在觉得安全是因为北京近海而不靠海,你要打,首先就得先和万岁军打一场大平原的陆战。
然后渤海也是中国内海,战略地位非常安全。
你真把首都放在上海或者广州,那几乎是在引诱潜在的敌人做军事冒进行为。
最后,我倾向认为城市群+遍地开花的中心城市模式是适合中国的,一方面可以均衡区域发,另一方面也考虑了水土承载问题,最后还兼顾了战略后方的问题。
所以不光京津冀要发展,关中和中原都市群也要发展,西南双子星也要发展。
因为正是西安和北京这样的北方城市负担了平衡区域发展避免南北分裂以及相应承担了军事义务,小桥流水人家才得以存在,东南地主阶级在《桃花扇》的时候才想明白这一点。
你以为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吃亏供养了全中国,实际上是中国这个整体确保了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安全。
一点都不能少。
参考:
安史之乱之前,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北方,而且二者往往是重合的,比如长安。
安史之乱发生,长安和北方遭到极大破坏,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熟练的农业技术和劳动力,使得经济重心加速南移,直到南宋时完成。
相应地,由于中国古代面临的政治威胁主要在北部和西部,所以政治中心,即首都,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方的。
一方面是为了震慑敌人,一方面也是为了和南方的经济重心保持平衡。
历史上在江南定都的统一王朝,大概唯一一个就是南宋了,而且还是被迫的。
为什么不能在南方定都?
因为南方生活太舒服,容易乐不思蜀而将居安思危遗忘吧😄
参考:
如果首都设在南方,抵御北方侵略的话这一趟不仅花销大,还费时费力,长此以往会被战争给拖垮。
因此要想保住中原地区,至少要保证甘肃,山西,北京,山海关等地的安全,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唐朝末期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宋朝最后面对金和辽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最后被迫南迁导致灭亡,为了这个防线的安全,都城就不能离这里太远,历史上强大的王朝基本都是向北方发展。
算来算去曾经有六个朝代定都于南京,吴、东晋、宋、齐、梁、陈合称六朝,故南京又被称为六朝古都,但都难有百年国运。
南方有很多弊病: 南方虽然水路便利,陆路就少,所有的交通不能全部依赖水运,水运交通确实没有陆路方便,蜀中,山西等地虽然在地势等方面有很多优势,但是交通不方便。
在南方定都就免不了水灾的侵扰,如果有一天发大水把皇城给淹了,实在危险。
一般来说,都城以及周边城市的经济要足够发达,这样才能满足皇帝和百姓的生活需要,这也不能仅靠漕运,事实证明,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没有几个长命的,仅仅依靠“长江天险”这个屏障是远远不够的。
最开始南方的经济比较落后,秦朝,汉朝,唐朝都把首都定在关中,唐朝以后关中的经济开始凋落,资源慢慢耗尽,已经没有办法满足都城的需要。
传统观念上,古人一直认为北方才是中国龙脉的所在地,而且自古作乱者大部分都是从北方而起,在这里建都能镇住外藩,所以不管从战术,还是战略上考虑,北方建都是最佳方案。
参考: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纵观中国2000多年封建王朝史,除非迫不得已,王朝的都城都是在北方。
什么叫迫不得已呢?
晋朝:原来的都城为洛阳,北方沦陷后永嘉南渡,建都南京;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他们的领土就在长江以南,所以建都南京;
宋朝:原来的都城为开封,也是北方沦陷逃到南方,建都临安;
大家看出特点出来没?
不是他们不想建都北方,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建都北方。
这边很多人可能会提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朝富有四海,为什么建都南京呢?
富有四海那是后来的事情,朱元璋刚称帝的时候,元朝还占据着北方呢,元大都(北京)还是元朝的都城呢,所以朱元璋建都南京也是折中办法。
赶走了元朝后,山海关之内全是大明土地,朱元璋就不止一次动过迁都的念头,最明显的就是派遣太子朱标到西安考察,考察回来的朱标就病倒了,最后去世,朱元璋痛苦不堪,再加上年纪已大,迁都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但是南京还是没有逃出被抛弃的命运,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那么为什么封建帝王都想定都北方呢?
长安、洛阳、开封、北京等等。
第一个原因:北方是中心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最早的部落都位于北方。
简单点说早期中国人都在黄河一带的关中、中原以及山东地区,其他地方都没有开发,相较于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具有先发优势:秦朝都城咸阳,位于关中西汉都城长安,位于关中东汉都城洛阳,位于中原曹魏都城洛阳,位于中原(刘备和孙权是被赶到南方)西晋都城洛阳,位于中原东晋都城建康,位于南方(永嘉南渡之后,给南方带去了大量资源,南方开始获得实质性发展)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混乱,南方相对稳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后来的隋唐又将王官夺回到北方隋朝都城长安,位于关中唐朝都城长安,位于关中北宋都城开封,位于中原南宋都城临安,位于南方(南宋100多年的统治让南方变成了经济中心)元朝都城大都,位于华北明朝都城北京,位于华北清朝都城北京,位于华北由于北方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就产生了财富积聚、人才集聚效应,所以自古以来中原人才济济,燕赵之地人杰地灵,就以三国为例:基本所有的牛人都是北方人,曹魏集团自然不必说,刘备集团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等都是北方人,孙权集团中孙家、周瑜、太史慈等等都是北方人。
三国后期,曹魏新生代人才层出不穷,蜀汉及东吴则是青黄不接,充分说明了北方的中心地位。
第二个原因:战略因素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建立的政权最大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所以要依托群山关隘修建长城,配置大量军队来抵御外族入侵。
都城是这些前线部队的指挥中心,也是后勤中心,所以注定都城离这些区域的距离不能太远,为什么呢?
古代不像现在这样,高铁四通八达,边疆的情况都需要靠快马传递,如果山海关在打仗,明朝都城在南京,那么前线军情和后方的命令在路上就得大半个月,如此军机早就贻误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封建王朝所有的税收、税粮都得先上缴户部入库,也就是全国的钱粮要先运到都城,这些钱粮很大一部分就是军饷。
同样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那么北方的钱粮要先送到南京,再从南京运到华北,时间浪费了不算,但就是路上的损耗就非常巨大。
所以王朝都城必须离她的战略前线距离合适,在南方稳定,北方游牧民族威胁巨大的情况下,定都北方也就成了必然之选。
综上来看,北方依靠先发优势,成为了政治中心、人才中心、经济中心,强大的集聚效应让北方的长安、洛阳、北京成为最佳都城候选,再加上北方面临游牧民族威胁,为了更好协调,都城也不能离最前线太远,所以可以看出来,只要是大一统的王朝,都城都在北方!
参考:
就凭南方河流遍布,山区众多,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就很难建立大一统的朝廷。
参考:
在长江以南建都的朝代222年10月,吴国孙权在南京建都。
317年3月,东晋司马睿在南京建都。
420年6月,宋国刘裕在南京建都。
479年4月,齐国萧道成在南京建都。
502年4月,梁国萧衍在南京建都。
557年10月,陈国陈霸先在南京建都。
937年10月,南唐李昇在南京建都。
907年5月,吴越钱镠在杭州建都。
927年6月,楚国马殷在长沙建都。
909年4月,闽国王审知在福州建都。
917年7月,南汉刘䶮在广州建都。
1127年5月,南宋赵构在杭州建都。
1368年,明初朱元璋在南京建都。
参考:
在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被动适应环境。
南方地区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区,气候潮湿闷热,到处弥漫着瘴气,河网湖泊密布,降雨量大,自然灾害,洪涝灾害频发。
而北方恰好相反,气侯温暖湿润,地域开阔适合人们的生产活动,所以较早的得到了开发,成为早期人们生产活动的中心地带,人类的文明在此展开,逐渐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多数政权在此建都。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改变自然的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加之北方各政权,各民族战争频发,形成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人口大南迁,唐末五代十国人口大南迁,北宋末人口大迁徙。
是南方地区得到极大开发逐渐形成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此过程中,也建立了不少的政权。
如孙吴,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宋建都临安,明朝建都南京并由南向北同一全国。
参考:
自中国有记载开始,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后来的夏商周三代至秦汉,国家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的北方,直到三国时期才有孙权在南京建立东吴政权,发展南方,后魏晋时期五胡乱华,战乱频繁,衣冠南渡,东晋、宋、齐、梁、陈等在南方建都,南迁之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地理条件,南方得到大力发展。
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南方已成为国家粮仓,唐末北方混乱,各诸侯国征战不断,而南方各国无力征战,各自发展经济,使南方开始超越北方,至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后达到鼎盛,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
1、虽说南方的经济慢慢超越北方,但古代国家的防御重心还是在北方,主要是面对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侵略,所以强大统一的国家几乎都建都在北方。
2、北方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民风彪悍,部队战斗力强悍,且适合喂养马匹,冷兵器时代骑兵战力强大,所以南北有争时,往往是北方国家统一全国,定都北方。
3、古代时今天的国土最南端还未开发,洛阳被认为是天下之中,而长安又有山川之险,占尽地利,所以多次被定为国都。
4、历史底蕴,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几乎都定都于北方,国运绵延几百年,以至于后来建国者都继续在北方定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