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耗费国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现在的哪里

河西走廊属于现在的甘肃省,在古代是一个水草丰茂,由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中亚的必经之地。
东周春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戎占领,后来西戎覆灭,此地又被月氏人所占据。
再后来月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建城,派了两个王在河西走廊驻扎。
这也足以可见当时这块地区的重要性!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
『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
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
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的一条适于生存的狭长地带。
最早的时候,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对河西走廊都不够重视,因此才让月氏人占了去。
等到匈奴崛起后,才发现自己的前辈真是瞎了眼!这么一个既适合耕种,又适合放牧的风水宝地居然不去占。
于是匈奴的冒顿单于连续攻打霸占河西走廊的月氏人,并且还杀掉了月氏王,用他的头骨当做酒器。
月氏人不敌匈奴,便放弃了河西走廊,转到中亚建立了贵霜王朝。
匈奴人占据河西走廊后,瞬间就发达了。
因为河西走廊这块地,在当时确实是宝地。
除了能够出产丰富的物产之外(相比于贫瘠的漠北草原),它的战略价值也极其重要。
是什么战略价值呢?
主要有三点:第一、可以对掐断汉朝和西域的沟通,使二者不能形成合力,威胁匈奴的霸权;
第二、匈奴可以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而到达羌人的游牧地区,控制青藏高原;
第三、匈奴占据的河套、河西地区对汉朝威胁很大,可以对关中地区实行夹攻。
早期的西汉,被匈奴人的这种攻势战略给祸害的够呛。
除了刘邦的白登之围外,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 年),匈奴军突袭关中,一把火烧了汉皇室的甘泉宫,这也是汉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据说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武帝刘彻听闻此事后,彻夜未眠,从此立下大志:吾生必报此奇耻大辱!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 139年),刚刚登基仅两年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求与匈奴有血海深仇的月氏人的帮忙。
岂不料张骞一行人西行进入河西走廊后,这一当年还是月氏人的地区,现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使者团一百多人全部被抓获。
直到十三年后,张骞才回到汉朝。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十年后,等不回张骞的汉武帝决定不再等了。
他遣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四路大军齐发,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拉开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汉匈大战的大幕。
经过八年血战,汉军基本清除了北面和河套地区的匈奴势力,于是汉武帝的目光转到了匈奴人的另一核心区域——河西走廊。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任命年仅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突袭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
霍去病一年内两次出击,先后击垮了匈奴人的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四万余人,俘虏了包括五名匈奴王、王母在内的一百多名匈奴高级贵族。
向来骄横惯了的匈奴人被打懵逼了,从没见过如此神出鬼没的军队啊!匈奴浑邪王估计是被打怕了,决定脱离匈奴本部,率四万部众向汉朝归顺。
于是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实行行政化管理。
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后来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而匈奴人则只能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备注:匈奴其实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它其实是一个大的部落联盟。
当这个联盟的老大强盛时,归顺者就很多。
所有归顺于匈奴联盟的人都可以称为匈奴人。
但是如果一旦老大的权威不行了,下面的部落就会四分五裂。
匈奴的浑邪王的投降,就是因此原因。
连失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匈奴人岂能善罢甘休?
为了杜绝匈奴反扑的可能性,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 年)春,武帝命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主动寻找匈奴主力决战。
卫青在幕北将匈奴单于包围,斩首一万九千,追杀至阗颜山后才撤回。
霍去病则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七万人,俘虏了匈奴贵族八十多人。
并乘胜追杀至漠北的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天的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军的主力尽丧,匈奴单于逃到漠北,不敢再染指河套、河西两大战略要地。
备注: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之后,匈奴元气大伤,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但是匈奴这个民族并没有覆灭,北匈奴后来又再度兴起,与汉朝为敌。
汉朝真正将匈奴打崩盘,是东汉明帝时期。
匈奴王庭远遁漠北后,汉王朝取代了匈奴在漠南地区的霸权。
于是,汉武帝再遣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这一次出使,走的仍是河西走廊,但是他不用再偷偷摸摸了,而是光明正大的走在自己祖国的领土上,身边都有自己祖国的军队保护他。
张骞到达自西域后,在西域诸国中宣扬汉王朝的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效果很显著。
后来张骞的副使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汉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
这也是中原王朝的政治影响力,第一次走出国门,非常具有历史意义。
司马迁对此的评价是——凿空之旅,寓意为开通大道。
汉匈大决战八年后,匈奴势力有所恢复。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十月,武帝遣大将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数万兵精兵从河西走廊翻越祁连山,击溃了叛乱的西羌;
同年,汉军对河西走廊进行了最后一次扫荡,将匈奴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河西。
在此之后,汉武帝做出了一件非常正确的决定——开发河西走廊!具体的措施有三点:第一、行政化管理。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规模筑城,建立郡县制,后来又在郡之上设州,名曰凉州。
地位与关内诸州一样,都在朝廷的核心圈之内。
这样的好处是,汉朝国力只要不是太弱,都可以在河西维持最基本的统治。
匈奴人想反攻,成本很大。
第二、往河西移民。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政府军队还不够,河西必须要有汉文化才能永固。
因此元狩年间,汉武帝下旨,一次性向河西走廊移民十万。
移民前有官员向武帝讲,这么大规模的移民,必然是一笔巨大开销。
但是汉武帝认为,投入再多的财力和物力都是值得的。
以当时的角度看,汉武帝好大喜功,增加了政府负担。
但从长远来看,汉武帝干了一件罪在当代,但利在千秋的伟业!至于原因嘛,河西走廊现在是汉文化圈,这一点就足够了。
第三、进行经济开发。
驻军、设郡县、移民的目的都是为了开发河西。
因为如果不开发,就只能从关中平原运粮到西域,这显然是一件不经济的行为。
汉朝为了控制西域,对河西走廊的经济模式进行了变动。
由单一的游牧经济变为游牧加农耕,进一步的将河西走廊纳进了汉文化圈。
并且开发之后的河西走廊还能为汉军向西扩张提供物资方面的支援,成为中原王朝向外扩张的一个稳固根据地。
汉武帝对河西的开发,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匈奴再也无法染指河西,也无法集结重兵,撼动汉朝对河西、河套、西域的事实。
汉朝之后的数代中原王朝,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
(宇宙第一富强的宋朝除外)总的来说,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向西发展的生命线,现在也是!如果当年没有霍去病,没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河西走廊了。
而如果没有河西,中国就不会有新疆。
这就好比辽宁的辽西走廊(锦州到山海关),如果这条走廊丢了,东北就拿不回来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河西走廊丢了,新疆也就拿不回来了。

参考:
在甘肃,汉武帝当年打下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肃战国末期,匈奴人开始崛起于蒙古高原,强大后的匈奴人经常南下劫掠。
为了防范匈奴人,燕国、赵国、秦国相继在北方边境修建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之后又将燕、赵、秦三国的长城链接起来,构成了最早的万里长城。
在秦始皇驾崩第二年,匈奴的冒顿单于射杀了他的父亲,成为匈奴之主。
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匈奴人是击败东胡,此后又横扫西域,驱逐大月氏,夺回了被蒙恬占领的河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草原帝国。
汉初,韩王信叛逃匈奴,引得冒顿单于领兵围攻马邑。
汉高祖刘邦闻讯统兵30万北上拒敌,但却中了单于的埋伏,被围困于白登山。
最后是陈平献计,给单于正妻阏氏送去许多礼物,单于才在阏氏的劝说下退兵。
“白登之围”后,刘邦认为匈奴不可击,于是对匈采取和亲政策。
此后历经吕后、文帝、景帝三朝,汉帝国一直奉行和亲。
虽然这期间双方边境也时有大的冲突,但总归没有引发全面战争。
汉武帝上台之后,汉朝国力已经非常强盛,武帝不想再忍受匈奴的骚扰,于是决定反击匈奴。
为了与匈奴开战,汉武帝派遣张骞率领使团出使西域,试
当时前往西域必须经过一道狭长的通道,这条通道北邻戈壁沙漠,南依祁连山,非常狭长。
由于该通道位于黄河以西,于是被称之为“河西走廊”。
但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河西走廊尚且是匈奴领土,张骞在通过匈奴领地时不幸被匈奴人抓获。
(河西走廊位置)为了消磨张骞的意志,匈奴人为张骞取了名匈奴妻子,在滞留匈奴的日子里张骞和匈奴妻子还生了个孩子。
不过作为堂堂大汉的使者,张骞怎么可能就被一个女人给腐化呢!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在被扣押的第十年,张骞借机逃跑。
得益于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匈奴语,张骞伪装成匈奴人顺利躲过重重盘查,并成功地到达了大月氏。
在张骞到达大月氏后他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对于张骞的共同夹击匈奴的建议,大月氏人并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张骞在大月氏待了一年仍不见回复,于是只得返回。
然而不想在返回途中他又被匈奴人抓获了,运气真是不太好。
不过由于匈奴人发生内乱,张骞这次仅在匈奴待了一年就逃回来了。
此次西行,前后共计历时13年,虽然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是却大大开拓了汉人的眼界,为日后汉朝经略西域打下了基础。
在张骞回国后不久,汉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夺取了河西走廊,并在这里设立设河西四郡。
自霍去病夺取河西地区后,这里便成为中原前往新疆的毕竟之路,历代中原政权经略西域都必须通过河西走廊。
(位于河西走廊上的玉门关遗址)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河西走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宋初年,西夏政权在河西走廊设立甘肃军司,“甘肃”一词由此而来。
此后在元、明、清三朝,甘肃都是西北重要的省份,尤其在清代,甘肃实际上还控制着青海和新疆,是西北第一要地。
今天的甘肃西北部基本就是依照河西走廊而划定的,时至今日,这里仍旧是内地前往新疆的必经之地,而沟通内地和新疆的兰新线铁路就是经过甘肃的河西走廊。
(甘肃河西走廊)
参考: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耗费国力?
这那跟那呀,打下河西走廊就一个字——值!要知道那会咱要是想和西域,也就是现在的新疆能够联系起来,河西走廊那是必须拿下的。
秦皇汉武那可不是盖的,不伸个大拇哥都对不起这二位老祖宗,咱现在家大业大,有些人老说咱地大物博,你以为那来的?
接下来咱把这档子事和大家伙聊上一聊,您自己个感觉一下。
首先咱了解一下,这河西走廊是咋回事?
要不说咱汉字牛,这河西走廊四个字其实就已经体现了他的价值,首先这个河他指的是咱的母亲河——黄河,所以河西其实说的就是黄河西边这嘎达。
走廊这就更加的简单了,这就是一块面条状的地方。
也就是说河西走廊指的的是,黄河西边这嘎达的一块面条状的土地。
就这地南边是祁连山一大群小山包和大山包,而北边就更加不用说同样是大山包小山包连成一大片,叫北山山脉。
所以河西走廊您可以把他看成一块谷地,那么两边这都让大山头挡住了,也就是说就这嘎达,那是要水有水,要草有草的。
别的不说,这要是划拉个地方种个庄稼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再不济弄些牛羊,玩个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都不成问题,就俩字——肥呀!这是他的经济价值,那么他的战略价值呢?
其实咱前头已经说到了,您要是想要从中原拉点丝绸,瓷器啥的往西域中亚这块贩卖,这是必经之地,毕竟大山包那可不好走不是?
咱把这打通了,整个西域的联系可就建立起来了,可这地要是被别人占住了,咱和西域的联系这就完全断绝了。
咋说呢?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盘踞在这里,当然西戎他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很多个少数民族聚合起来的。
后来这不西戎没了,这地被月氏人占据,这其实是打西方迁入咱这地的游牧民族。
一瞅这地有风有水的,好地方啊,就驻扎了下来,形成了一个可以控制河西走廊的国家。
这不后来匈奴人又来了,在草原上跑来跑去的,就瞅见了这河西走廊。
大家伙也知道匈奴人那会也厉害,月氏人虽然也厉害,毕竟能吞下河西走廊的也不是一般人,但最后撑不住了,这不就被打跑了吗?
一小部分留下来的这就成了小月氏,大部分人这就开始西迁,这些人就成为了大月氏,这帮人是飘忽不定的,迁了好多次,最后跑到了阿富汗北部这块建立起了贵霜帝国,国祚四百多年,拥兵二十多万,和罗马并称一块的强国。
当然匈奴人打跑了人家月氏,干的也不地道,直接把当时的月氏王脑袋剁下来,做了酒杯。
而匈奴人占据了河西走廊,一家伙就富裕起来,毕竟这地可比大草原好啊,起码能种粮不是,大草原上能种粮的地方可不多见啊。
再说他占据这一块之后,咱中原地区和西域算是断了联系,那么匈奴人就不担心咱和西域联手来个前后夹击搞他匈奴人了。
您回忆一下,当初汉武帝打算整死匈奴人的时候,是不是排张骞联系西域,希望合力打匈奴的?
结果张骞走到河西走廊,一瞅这地整个都是匈奴人的地,被人家给活捉了去。
再有就是,匈奴人不仅通过河西走廊威胁西域,威胁到中原地区也是分分钟钟的事。
这可是有依据的,当年刘邦的白登之围咋来的?
汉景帝的甘泉宫咋被匈奴人烧的?
还不就是匈奴人占据了这块军事要地?
所以汉武帝一上位,这就拉开了喝匈奴人掰手腕的架势,一打就是四十四年,这四十四年说起来让汉朝的国力确实有衰退,但汉武帝可不是隋炀帝。
一帮子悍将出关,出谷的冲进了匈奴人的地盘,这其中最牛掰的就是霍去病。
带着一支偏师,就敢长驱直入的进攻匈奴人的腹地。
霍去病也让冠军侯,这个爵位成为了后来武将们心中的巅峰,历史上哪个武将灌上冠军侯这一爵位,那武力值都是顶着上限出来的主。
咱接着说,冠军侯霍去病十九岁的时候,带着人一个突袭就攻入了河西走廊。
匈奴人在这块光挨霍去病的揍,一年就挨了两次,五个匈奴王,王母的一兜子全部打尽,一百多个匈奴贵族这就成了俘虏。
把匈奴人一家伙就打怕了,这不就有自动跑过来投降的匈奴人吗?
打这里开始,汉朝就将河西走廊实实在在的捞在了手里。
而这个时候的匈奴人,也只能朝着天空唱起了他们的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当然匈奴人肯定是不甘心的,反扑也是激烈的,但激烈算个啥,咱有卫青和霍去病不是。
最终咱的霍去病冠军侯一路就杀到了漠北的狼居胥山,代汉武帝祭天。
当河西走廊被清理干净的时候,咱汉武帝就来了个西部大开发,瞅见没那会就开始了。
首先汉武帝在这里推行郡县制,敦煌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这就诞生了,后边俩不说,前边俩熟悉不?
当然设立了郡县,您这就是个上层建筑,没有底下的老百姓也不成,所以大规模的移民就开始了。
那么这俩点一家伙下去,河西走廊算是进入了咱汉文化圈里了。
后来的王朝,那一个王朝想要强大,拿下河西走廊这就是标配,汉武帝盖世奇功啊!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古称雍州、凉州,也叫雍凉之地。
是中国古代往西域必经之路,又邻接关中平原,历来为兵家重地。
五胡乱华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大凉等政权都在此建都立国。
雍凉之地在秦之前大多时间为游牧民族所占据,秦始皇统一六国,这部分土地为月氏驻牧地,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匈奴极盛时,打跑月氏占据该地,月氏被逼西迁。
(今日
匈奴单于得知浑邪王多次被霍去病击败,几万骑兵为汉军所败损兵折将,打算召见浑邪王并把他诛杀,浑邪王便欺骗休屠王说单于要杀他们俩,鼓动一同投降汉朝,武帝命令霍去病率军前去迎接。
看到汉军,休屠王后悔起来,率部要回匈奴,浑邪王见势不妙,乘其不备,在马上斩杀休屠王,霍去病马上带领轻骑冲入敌阵,杀死哗乱军士,稳定局势,受降顺利进行,至此,汉朝完全控制河西地区。
(今日
前112年,45岁的汉武帝,闻知匈奴不堪汉军重击而远遁漠北,高兴之余“振兵泽旅,然后封禅”,带上众臣巡行西北,他在今陕西凤翔县祭祀五帝,“十月,上祠五畤于雍,遂逾陇,西登崆峒”,在祭祀五帝时,应该是踌躇满志,告慰先人,说汉人已把异族逐出汉境,开疆拓土,光祖耀宗之类吧。

参考:
汉武帝打下来的河西走廊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腹地,该走廊是联接内地与西域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十分的显要突出。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几”字形西边,呈东南~西北走向,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九百多公里、宽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走廊北有蒙古高原、南有祁连山脉、东为黄土高原,西为千里流沙,故称之为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稠之路中重要交通生命线。
河西走廊有河水、草木茂盛,适合农耕,早早的就有游牧民族占据此地;
不走河西走廊,则要走蒙古高原或者青藏高原,两处高原都十分难走,且充满危险,因此河西走廊成为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通生命线。
战国时代河西走廊属于戎狄诸部,秦汉之交时属于大月氏,汉初大月氏被匈奴赶到了西域,故河西走廊属于匈奴的左贤王部。
汉武帝为了实现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故派遣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经过两次河西之战,汉朝击败了匈奴,将该地区纳入汉朝的直接统治之下。
河西走廊依着祁连山而走,水源全靠祁连山的雪水融化而来,因此没有祁连山就没有走廊。
高山上常年积雪不化,山坡则牧草旺盛适合放牧,山脚的冲积平原则适合农耕。
走廊的生态条件跟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十分的类似。
汉朝占领河西走廊后能长期控制而不丢失,主要原因就是河西走廊适合农耕,中原百姓移民过来后可以扎住根。
汉朝在千里河西走廊上设置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四个郡,并大量移民过来屯垦戍边。
古代中原人士要到西域只有走廊一条路好走:北边的蒙古高原不在中原政权控制之下,走起来十分危险;
南边的祁连山海拨高达四千多米,要翻越此山进入西域比走蒙古高原还要九死一生。
现在修建了高速公路进入新疆,处在河西走廊的就是连霍高速G30,走这条高速可以一天通过河西走廊,在古代可要走三个月呢。

参考:
公元前121年,河西之战后,霍去病“打通”了河西走廊,这场战争成为千古壮举:数个匈奴王、大量匈奴贵族投降,汉武帝在这些匈奴人的领地基础上建立了“河西四郡”,这便是河西走廊的“版
而如今的河西走廊,正是甘肃自“武威”到“嘉峪关”的一个斜横走向的通道,这条通道在当时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改变了往后中原王朝漫长的命运。
在如今的城市划分中,河西走廊具体包含了自东向西的:武威市、张掖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
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河西走廊的西边尽头便是那个“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是中原王朝重要的边境线,也是重要的贸易线,河西走廊的存在,直接推动了中原王朝和其他文明的互相来往。
所谓“河西”,便是黄河以西的地区,不严谨地来讲,河西走廊地区在周代前后,属于是“游牧民族”所占据的黄金地带。
例如灭掉西周的势力之一:犬戎,正是在河西走廊盘踞的强大游牧集团。
可河西地区,不是所有地区都包含了草原,也有一部分是适用于中原农耕文明的用地,于是河西地带,一直都是“必争之地”。
当犬戎灭掉西周后,周平王只好东迁周都,如此一来,周天子对河西地区几乎表现了“放弃”的态度。
而河西地区正式被中原王朝暂时性降服,还是在于赵国赵武灵王、秦国秦昭襄王的时代。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征服周边,占领部分河西地区,建立了“云中郡”和“云中城”。
后来秦国的秦宣太后,以“美人计”引诱义渠王,最后设计灭掉了义渠国,秦国建立了“北地郡”,除了赵、秦两国以外,其他的一些诸侯国也对河西走廊进行了一定的经营,于是在战国时代,中原对于河西走廊就已经有了强大的话语权。
不过在秦汉前后,河西走廊的归属权出现了变数。
因为匈奴帝国建立了,匈奴帝国的君主,第二代单于:冒顿单于雄才伟略,对于中原王朝虎视眈眈,还对汉高祖刘邦曾进行过“白登之围”,数十万游牧精锐,让大汉朝对此毫无方法,刘邦都只能选用和亲的方式来“求和”,而即便是和亲,匈奴都未曾停止过对中原的侵扰。
河西地区正是一个被匈奴占据的地带,属于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
虽然早就在河西设立了多数“郡”级单位,但是为了保卫河西地区这条边境线,大汉朝每年都要派出很多的军队和人力物力进行损耗,长此以往,西汉也吃不消。
大汉真正的希望,来自于三代人的努力,他们就是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
在刘邦死后,冒顿单于曾写信“侮辱”吕后,但即便如此,大汉仍旧不敢还击。
在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大汉仍旧经受着这种屈辱,匈奴常常扰边,汉朝苦不堪言,文景两帝忍辱负重,努力发展国内生产和经济,为的就是利用中原农耕文明的优势来扭转这种劣势。
直到汉武帝登基,大汉已经历经过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内外盛世,汉武帝有了足够的力量和金钱来“反击”。
年轻的汉武帝忍无可忍,谋划了“马邑”埋伏,准备一举撕破和匈奴长时间虚伪的和平,给予匈奴惨痛的代价。
可惜这场谋划失败了,给了匈奴足够的时间,也是自汉武帝初年起,和匈奴斗争,成为了王朝的主旋律。
而这场对峙中,河西地区重要无比。
河西所在的位置连通西部通往中原的通道,如果为了守住河西走廊,那么汉朝将被削弱正面战场,所以拿下河西走廊,是汉武帝深知,即便是“倾家荡产”都要做到的事情。
可是要完成这件事,需要一个划时代的人物,该由谁来完成呢?
汉武帝是幸运的,他等来了不止一个这样的人物,而是两个,这两
首先是卫青,以卑贱的马奴之身横空出世,扫荡匈奴,首次让汉朝占据了对峙的绝对优势,汉武帝由衷感谢卫青。
在卫青成为了大汉的战神多年后,霍去病崛起,更是天才无比,未满二十出征,便超越了舅舅卫青的功绩,汉武帝花了十年心血培养霍去病,因此满是欣慰。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出“大器已成”的霍去病深入河西地带,扫荡匈奴休屠王、浑邪王的领地,在友军配合失误的情况下,霍去病仍旧强势斩杀大量的匈奴主力,迫使休屠王和浑邪王在压力之下投降,而此处被匈奴占据多年的领土,终于再次回归到了中原王朝的手中。
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这个布局是为了两年之后的“漠北之战”作准备,汉武帝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小米”用于喂养马匹,目标是在冬天一举捣毁匈奴的主力和士气。
霍去病获得胜利后,浑邪王带领四万部众降汉,汉武帝设置“五属国”给予匈奴定居,此后附属于大汉。
而原本的河西走廊,汉武帝在可掌控的范围内设立了“武威郡”、“酒泉郡”,武威郡正是因为霍去病威震匈奴而得名,意义深重,酒泉郡则是因为地下流淌着像酒一样颜色的“水”得名。
后来的“河西四郡”中的“张掖郡”以及“敦煌郡”,乃是十年之后汉武帝才从武威郡、酒泉郡中分离出来的。
河西走廊的成功,让汉朝西北的守势得以缓解,大汉西北有五属国的拱卫,守边的军事力量得以消减大半,如此一来,便有更多的主力可以投入正面战争,彻底把匈奴赶出草原。
两年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让卫青以及霍去病这对“舅甥”主导漠北之战,二人兵分两路,深入漠南,寻找匈奴躲藏起来的主力加以剿杀。
这是一场军事上伟大的壮举,在一个难熬的季节,汉武帝赌上国运背水一战,最终被霍去病、卫青绝杀匈奴,匈奴被赶出南庭,霍去病封狼居胥,功绩冠绝千古。
击败匈奴,这已经是后话了,把目光再次放过“河西走廊”上。
这条“走廊”,十分独特,既是游牧和中原农耕的分界线,也是自古以来两个文明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
因为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可事实上,河西走廊是由“黑河”所孕育的。
汉朝掌控河西走廊后,在经济和农业发展上有了一次巨大的进步。
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便离不开河西走廊,这条长长的走廊,从西汉的国都出发,一直穿越到亚洲的西北部地区,完成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跨国贸易”。
而除了贸易以外,“外交”也是河西走廊一个重要的功能。
匈奴在汉朝的中后期走向衰弱,原因就是被打断了与河西走廊左端的“附属国”的联系,他们不再像冒顿单于一样,征服小国,利用小国,这些小国反而被汉朝利用了起来,最终一次次击败了匈奴。
所以从多个维度和方面来讲,河西走廊在公元年前后,奠定了中原王朝的发展基础。
特别是“丝绸之路”的持续发展,让汉代乃至以后的时代,中原和游牧联系融合密切,最终为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再到后来的唐、宋时期,丝绸之路贸易达到了顶峰,而“河西走廊”也被中原王朝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主动权,这种优势,是中原王朝得以强大和历史漫长的根本。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参考: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因其地势狭长且直,状如走廊,又地处黄河之西,故名曰河西走廊。
1 河西走廊的前世河西走廊,古时又称为雍州、凉州,历史悠久。
战国以前为西戎占领,战国时又被月氏人占领。
后来冒顿单于异军突起,匈奴开始兼并漠北诸国。
前176年,冒顿单于曾写信给汉文帝议和,其中提到右贤王已经平定月氏,并平定了楼兰、乌孙、呼揭和他们旁边的二十六个国家。
至此,河西走廊为匈奴所控制。
2 河西走廊入汉汉武帝即位后,不甘心再以和亲政策对匈奴委曲求全。
前133年的马邑伏击计划虽然因被匈奴识破而落空,但从此拉开了武力征服匈奴的序幕。
公元前127年,卫青一举收复河套之地,汉朝设置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整修秦代旧长城,派兵驻守。
公元前124年,为了确保朔方,汉武帝又对漠南的匈奴右贤王发起进攻。
卫青夜袭右贤王的王庭,右贤王毫无防备,只能趁乱逃走。
汉军俘获其部众男女15000人,且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
公元前121年,汉朝继续向西扩大战果。
霍去病奉旨出击占据河西的浑邪王、休屠王部。
春季在皋兰山下歼敌近9千人,俘获匈奴祭天金人。
夏季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等59人。
伊稚斜单于大怒,想处死浑邪王、休屠王。
浑邪王与休屠王便打算投降汉朝,霍去病前去迎接他们,平定其内部叛乱,最后四万余人悉数投降汉朝。
汉朝在河西从东向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
从此河西走廊并入华夏版
3 河西走廊行政区域的古今变化备注:地
从上面地
武威郡:对应着武威市,几乎没什么变化;
张掖郡:一分为二,包括张掖市和金昌市。
行政中心也向东挪了一些;
酒泉郡:一分为二,包括酒泉市和嘉峪关市。
行政中心也略有调整;
敦煌郡:行政上由酒泉市代管,行政中心略有调整。
部分

参考:
古代九州的雍州、凉州因地处黄河之西所以被称为河西之地,其间有一条夹在祁连山与合黎山、龙首山等山脉之间的狭长地带,因位于黄河之西被称为“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因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又称“甘肃走廊”,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
地域指甘肃省的兰州以西的“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和敦煌(瓜州)。
直观地讲,兰州和河西四郡五个点状城市串起来的狭长地带统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隔离带,又是中原沟通西域的咽喉,地处游牧和农耕的缓冲过渡地区,古时游牧民族占主导地位,北羌、马羌、西戎等最强悍的几个嗜血部落就称雄河西长达几个世纪,西汉霍去病出凉州西击匈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官方的山丹军马场,打通古道,组织两次河西之战,设河西四郡,河西走廊才算真正意义上纳入大汉版
河西走廊在古代军事上极具战略意义,分布在走廊上的这几个城市都与大汉息息相关,匈奴强盛时,河西走廊称为他们的右臂,所以在汉武帝取得河西走廊后高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悲歌一路远去。
而汉武帝深知只有“断匈奴之右臂,”才能“张中国之肩腋”一一张掖,“犯汉者,虽远必诛”,方显汉军之“武威”一一武威,犒三军以“美酒”一一酒泉,联西域之“敦实”一一敦煌。
所以汉武大帝才耗毕生之心血,把华夏战略重心延伸西北,中原传统版
汉唐以来,河西成为“丝绸之路”一部分。
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参考: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甘肃,古代河西走廊的地理划分与今天甘肃的行政区域划分大致是相同的。
河西走廊在古代称为雍州或者凉州,简称河西,是一个位于祁连山以北的狭长的冲积平原,历史上曾有许多昙花一现的政权在这里建都。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历史上一直就是丝绸之路要道,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初期,大月氏曾经生活在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崛起的匈奴打败,这里遂成为匈奴右贤王部的草场。
后来,汉武帝用兵匈奴,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下打败匈奴右贤王部,并乘胜追击,使整个河西走廊尽归大汉所有。
更多关于河西走廊的历史,推荐大家看纪录片《河西走廊》,很经典很不错的一部纪录片。

参考: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的甘肃,是一条狭长的通道,连接到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
我翻了很多史料,在古代没有河西走廊这个叫法,只称为河西,因为位于黄河以西。
什么时候加上“走廊”二字,我一直没查到,估计是到近代才有这样的叫法吧。
在汉武帝时,为了打击匈奴,帝国的战略是联合西域诸国,而汉与西域的连接通道,就是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脉与阿拉善高原中间,是由一系列小冲积平原与洪积平原所构成的狭长地道。
河西走廊原是月氏国的地盘,月氏国在冒顿单于与老上单于时,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月氏国王被老上单于斩杀,他的头颅成了老上单于喝酒的饮器。
月氏国被迫西迁。
有一部分月氏人仍然留在河西,又称为小月氏。
这里部落众多,部落首领被匈奴封为小王。
由于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十分特别,其与匈奴漠南地区隔着大沙漠,这使得河西走廊的这些小王们相对比较独立。
为了加强对河西走廊一带的控制,当时匈奴的伊稚斜单于派自己的儿子来到这里,意在监视这些大大小小的王。
公元121年,霍去病发动第一次河西之战,斩获与俘虏的敌人共计八千九百六十人,深入河西走廊一千里,降服与击败十余个匈奴部落。
不久后,霍去病又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横扫河西,匈奴河西诸部的力量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被斩杀与俘虏的人数多达三万零二百人。
小王被俘五名,小王的母亲、妻妾、王子被俘五十九人;
各部落的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高级官员被俘六十三人。
两次河西战役,河西诸部落的兵力总计损失四万人。
伊稚斜单于大发雷霆,打算处置浑邪王与休屠王。
两位小王内心恐惧,决定率部落共计五万人向大汉投降。
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受降。
受降过程发生一系列意外。
首先是休屠王变卦,被浑邪王所杀,其部众一万余人叛逃。
霍去病表现很出色,他孤身一人入匈奴兵营,稳住态势,并追杀叛逃者八千余人。
河西归降,使得大汉帝国终于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咽喉之地。
六年后,汉帝国在浑邪王的故地设立酒泉、武威二郡,并将一部分汉人迁徙到此地。
又过了四年,再设张掖、敦煌二郡。
大汉帝国的疆域向西扩展了九百公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河西走廊纳入领土范围。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没有夺下河西走廊,就没有后来的丝绸之路了。

参考:
河西走廊的成因分为自然地理成因和人文历史成因——所谓自然地理成因是指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自然地理单元的地质成因;
所谓人文历史成因是指河西走廊作为沟通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历史起源: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近二百公里不等,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条堆积平原。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欧亚板块和印度次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由此形成了今天位于河西走廊南部的青藏高原。
在青藏高原的北侧平均海拔在4000米
这条走廊地带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南部巍峨高耸的青藏高原阻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因此在河西走廊的北部地区是大面积的戈壁荒漠,而南部的祁连山地区则在太平洋季风的吹拂滋润下成为在辽阔戈壁荒漠中的湿岛。
独特的地质和气候环境使这里成为混合着各种农业、牧业和原始渔猎采集部族的多元文明交汇之地,这里几乎汇聚了地球上除海洋之外的所以地质结构。
这里的东、西、南、北皆有天然的地缘屏障,在古代交通条件极不发达的状态下这里是一块相对隔绝的地区。
然而这种封闭性只是相对的,相比北部的蒙古高原和南部的青藏高原而言:这里显然比较容易跨越的,这就为其成为东西方之间交流通道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里作为东西方通道的战略价值直到秦汉时期才日渐突显,而在此之前这里并没发挥东西方沟通的战略通道作用。
事实上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可能远比我们之前印象中要早得多:早在商代的墓葬中就发现有出自新疆地区的和田玉和出自印度洋地区的海贝,这就足以证明商王朝就以和今天的新疆地区乃至印度洋地区有着一定的商品交换。
事实上中国丝绸的西传也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要早:早在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之前的公元前5世纪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雕像就穿上了原产于中国的丝绸,近年来在新疆、南西伯利亚、克里米亚的考古发掘已为我们大体勾画出完整的中国丝绸西传路线
这一时期扮演东西战略通道角色的并不是河西走廊,而是蒙古高原上的草原游牧民族,所以这条古老的道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
然而大约在相当于我国秦汉时期蒙古高原的气候开始出现变冷的现象,对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而言:对这种气候变化是相当敏感的,他们开始不断向南方温暖地带迁徙扩张,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同中原定居农耕民族发生摩擦。
相比定居农业而言:游牧民族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游牧经济天生具有脆弱性:中原的农耕民族尽管也是靠天吃饭,但依靠定居农业在正常年景下是可以维持生计的,即使遭遇自然灾害,只有不是什么百年不遇的特大灾害也能勉强糊口。
相比之下游牧经济就脆弱多了——事实上匈奴、突厥的衰败其中一个很重大的原因居然是天灾,这从侧面证明了游牧民族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实在有限,所以他们需要从农耕民族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资。
当然获取物资的方式可以是贸易,也可以是劫掠。
然而如果游牧民族选择和农耕民族进行贸易就会发现自己面临尴尬的境地:对自给自足的农耕民族而言蛮荒的游牧民族能为自己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商品呢?
由于游牧经济天然的脆弱性,所以游牧民族劫掠的冲动只能抑制减弱,却无法完全根绝。
事实上在秦汉一统之前北方草原上的戎狄部族就已开始劫掠中原华夏民族了:西周王朝就灭亡在犬戎人手中;
秦国的崛起之路是靠征伐西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晋国以及三家分晋后的赵国攻灭赤狄、白狄、林胡、楼烦;
齐桓公北伐山戎;
燕昭王击东胡......这一时期华夏诸侯面对的都是一个个各自独立的戎狄部落,然而当秦汉一统之后北方草原上原本林立的部落迅速被统一的匈奴帝国取代——这是因为原来的小部落无法和秦汉这样的大一统帝国对抗,如果这些部族还想从中原获得自己生存所需的物资就只有组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去突破南方农业区的防线。
所以大致在秦末汉初时当中原的大一统帝国诞生之时北方草原上的冒顿单于完成了匈奴的统一。
强大的匈奴政权对秦汉王朝的边防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挑战,同时也阻断了传统的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
公元前138年28岁的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寻找被匈奴逼迫西迁的大月氏部族,以实现汉武帝刘彻东西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
张骞这次出使成功探索出了通过河西走廊这一战略通道前往西域诸国的路线。
尽管因为被匈奴人扣押导致他直到13年后才得以返回长安,尽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未能实现,但张骞把一个名词带到了汉武帝面前——这个词叫天下。
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正是在这一天下观的指引下大秦帝国一统华夏——就当时而言秦始皇嬴政足以自豪地以为自己统一的是整个天下——南方的百越俯首称臣;
北方的匈奴也被彻底击败;
至于西方的情况那时的中国人还知之甚少。
张骞这次出使让汉武帝知道了:在汉帝国的西面还有辽阔的世界,自己作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必须将这一辽阔世界纳入以自己为核心的天下体系。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
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浑邪王、休屠王部,歼敌4万余人。
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
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础。
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这一战的胜利使汉朝得以彻底控制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门至此彻底对汉朝开放。
从公元前121年至于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刘彻陆续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酒泉四郡,事实上河西四郡的名字都是有一番讲究的:武威即是武功军威之意,代表着汉王朝的武功军威已达河西;
张掖者断匈奴之臂膀以张汉朝之肘腋;
酒泉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故名酒泉;
敦煌者盛大昌盛之意。
由于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战略走廊位于黄河以西,故名河西走廊。
由于河西走廊位于如今的的甘肃省腹地,故又名甘肃走廊。
河西走廊像一只巨臂勇猛地伸入西域,从而将匈奴和西羌等民族东西分隔,减弱了他们对抗中原王朝的能力,促进了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的统一;
同时它又犹如两只巨手一南一北将今天的新疆地区温情也有力地纳入了中国的版
此后历经汉、三国、两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河西走廊一直扮演着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战略通道角色,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条战略通道历经波折,其间也曾经历衰落,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势必使这条古老的地缘战略通道日益凸显出多方面的重要价值:国家西部屏障的战略意义——根据国际地缘政治的鼻祖麦金德的心脏地带说认为:欧亚大陆为世界岛,其在经济和军事上自给自足的中心远离海岸,是世界岛的核心。
这一核心地区大致上西起欧洲多瑙河,东到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主要包括我国的东北三省、内外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伯利亚、中亚和巴基斯坦以及印度西北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面对东部具有居高临下的战略优势。
河西走廊的稳定意味着中原和新疆的联系将是畅通的,而从地缘格局上来看守新疆则足以保蒙古,保蒙古则足以卫京师。
这点早在百年前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已说得很明确了。
中外交往的通道意义——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在的一带一路战略,河西走廊都是联系中原和新疆乃至中西亚各国的重要通道。
河西走廊的畅通有助于我国走向世界,也有助于沿线周边邻国的经济发展,对维护睦邻友好关系具有战略性作用。
129年美国海军学院院长马汉在其著作《海权论》中主张以北美大陆为轴心将美国打造为转动东西两样的国家。
而我国事实上也完全能以中国腹地为轴心同时向太平洋和印度洋辐射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而要打通我国的印度洋出海口实际上就有必要依赖于通过河西走廊推进与中亚、西亚各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与我国友好的巴基斯坦等国的港口确保我国在印度洋方向的能源和贸易安全。
丰富的资源储备——河西走廊拥有丰富的金银、玉石、石油等资源储备,其开发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无比巨大的。
目前河西走廊已发现的矿区主要有玉门石油、山丹煤田、九条岭煤矿、金昌镍矿及镜铁山铁矿等多处大型矿点。
河西走廊的铁山矿探明储量就达6亿吨,占全省的90%
金昌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5%和90%
这里日光照强,也是季风口,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的潜力巨大。
更难得的是这里的资源绝大多数还处于优待开发的状态。
历史文化的传承意义——河西走廊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极其重要的一段,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至今这里还留下了数不清的历史文物珍宝:这其中有敦煌莫高窟中数不清的壁画、雕塑和经书,也有不少珍宝至今埋在漫漫黄沙之中无人知晓。
作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古文明汇聚的地区在全世界都只有中国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再难找出第二个,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传承背景是举世罕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