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的定义是什么
籍贯一词就是你住在什么地方的意思,只不过这个地方范围很大,通常是以县为单位。
再稍大一点就是一个市的面积,再稍微大一点的就是以省为单位的面积。
所以并不完全指的是一
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国内的人,互相通报自己住的地方,说是哪个省的就行了。
比方说河北人,安徽人,广州人。
等等。
在一个省里面只说自己所在的市就行了,比方说石家庄人,北京人,天津人。
在一个市里面,只说自己所在的县就行了。
如果出国,只说中国人就行了。
这是由古代人群居决定的,也就是同血缘的人群和通婚群的人居住在一个地方。
具体的表现就是十里不同俗,五十里不同音。
现在说成地方方言。
因此在古代无需要户口和身份证的,一
但是以口音判定一
城市里人混居的太厉害了,分不清哪儿的人了。
特别是普通话普及以后。
就需要身份证户口本了,否则不知道他是哪个地方的人。
祖籍,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在哪里了。
但是通常情况下都以自己的姓,出源于哪里,认定是最早的祖籍所在地。
所以通常情况下,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姓氏产生的地方为祖籍地方。
因为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因地名形成姓,甚至以诸侯国的国名为姓,还有由王封号的号名为姓的,也有王直接赐给一个姓的,也有因战功获得姓的,也有自己家族特长自己命名的姓的,也有自己人群喜爱的物品为姓的,也有因为自己担任的公职的职务名为姓的。
后来还有因为惹了麻烦,闯了祸事,逃避,改了姓的。
然而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几代人不断的迁徙迁居,是自己原先居住的地方越来越远,最后失去了联系,就把族谱上记的第1个迁居的地方,当成祖籍了。
所以祖籍的意思是老祖宗居住的地方。
现在的人通常情况下是以自己爷爷,所居住的地方为祖籍的。
只不过口语中说成是老家。
这就是祖籍的籍字,表示的是族谱上记载为籍。
只不过口语中说在册,现在更愿意说成是注册。
实际上就是写到纸上头,或者竹简上头了。
用文字写下来,一般情况下被说成:立字为凭。
祖籍就是老家的意思,籍贯就是自己现在住的地方的名称。
通常情况下写籍贯写到县就行了。
也就是只写到省市县,就可以表明自己籍贯了。
现在中国实行的祖籍和籍贯制度,都是要填写档案的时候必填的项目。
表示的你从哪里来,现在居住在哪里。
不论是祖籍还是籍贯都是随父亲,这确定人确定的,而不是从母亲那群人确定的。
或者说以父系居住在哪里为决定,不以母系居住在哪里为决定。
另一个籍贯的形成方式,是以一
比方说在河北生的就是河北人,在广州生的就是广州人。
只不过中国还习惯于父亲在哪里,就算哪里的人,从而爷爷在哪里就算是老家了。
这样的话,父亲所居住的县,就是籍贯。
爷爷所居住的县就是祖籍。
当然大多数的中国人,仍然是依据自己知道的第1个祖坟,在哪里,为祖籍的。
而与父亲长期居住的地方为籍贯的。
祖籍表明的是你的家族原先居住在哪里,籍贯表示的是现在你父母长期居住在哪里。
祖籍和籍贯的作用是,可以找到你的老窝以外,就是可以依据你所居住的地方,知道你的习惯习俗是什么,从而就知道你喜欢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吃什么样的食物,说话的口音是怎样的,这些信息。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为一
并且如果这
所以有的人16岁以后就漂泊于国家各个省内,甚至漂泊在国外了。
可是他出生地的风俗习俗民俗仍然影响着他,从而他的言行举止与他所居住的地方的人群是不一样的。
参考:
籍贯和祖籍,是中国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人口居住地管理制,户籍是新中国的产物。
籍贯是指三代以内(爷爷、爸爸、孙子)的长期居住地,以爷爷的居住地为准。
祖籍顾名思义,就是指爷爷
现在有点乱七八糟,很多自媒体把父辈居住地也称之为祖籍,是很不严谨的。
中国传统的户籍政策,(包括现在实行的户口管理制),子女都是以父系为籍,也就是说:爷爷父亲的户籍在哪里,子女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你的籍贯就是同以父亲和爷爷的户口所在地。
母系是随夫的,丈夫是哪里人,妻子就是哪里人。
中国人常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这个道理。
在香港、台湾地区,它们还延续中国以前的传统户籍管理制,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某某女士,在她的名字前面,冠有丈夫的姓,比如叶刘淑怡,丈夫姓叶,她本姓刘,把丈夫的姓冠名在前。
所以香港台湾地区,他们的籍贯都是写爷爷和父亲的户籍所在地。
比如董建华,他的子女的籍贯都是写浙江。
当然现在时代变了,很多结了婚都在女方户籍所在地生活,子女也上了母亲这边的户口。
虽然生活形式变了,但传统的观念和文化是不会变,不管子女的户口在哪里,他们的籍贯还是在父亲的户口所在地。
参考:
“籍贯”,通俗地说,就是“祖居或出生地”。
这个词汇,出现得并不太早。
北朝北齐人魏收所著《魏书.食货志》载,魏初,高祖诏曰:“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户口不足”云云。
他的意思,是要加强“户籍”管理。
这大约是“籍贯”一词最早所见。
“籍”,薄也,古时六寸竹简串编而成。
“著于简帛谓之籍”,用于“籍贯”,指记于竹帛的“户籍”。
“贯”,本字为“毌(guan)”,义为“穿物持之也”。
“贯”是孳乳字,本义是“钱贝之毌”。
与“籍”成词,为“乡贯”义。
白居易《答卢虔谢赐男从史德政碑文并移贯属京兆表》:“昨又请移乡贯,愿属京邑。
”“乡贯”即指“本贯”“籍贯”,但更具体。
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从“文化”角度说,“籍贯”,体现了中国自古的“尊祖”传统。
《诗.大雅.生民》序曰:“生民,尊祖也。
”《疏》云:“祖之定名,父之父也。
但祖者,始也,己所从始也。
”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不忘来时路”情节。
由此说,“籍贯”与“祖籍”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前者属于“专业用语”,后者为“俗语”。
所谓“专业用语”,是说中国至少从周代始,就逐渐建立了“网格化”的社会基层“组织”,体现着社会管理的制度化。
《礼记.祭法》载,周天子立“社”。
王曰“王社”,群姓有“大社”;
诸侯立“侯社”,百姓有“国社”。
往下还有“邑社”“州社”“乡社”“里社”。
最基层的,是“二十五家为一社”。
《史记》所云老子“籍贯”中的“国、县、乡、里”便是如此而来。
从汉字上,亦可看出周代的“基层管理水平”。
如“邻”“酂”“鄙”等,都是居民管理单位。
五家为“邻”;
百家为“酂”;
五酂为“鄙”。
这种“管理模式”的建立,有如下根据——第一,是“分封制”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井田制”的生产方式所决定。
《礼记.王制》曰:“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又曰:“制:农田百亩。
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
”这是说,一个农夫受田百亩,按土地肥瘠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最好的田可以养活九人,最差的可以养活五人。
这个时候,“精确”统计“户籍”人口就尤为重要了。
亦可见,西周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上好的农田,也只能养活九人。
第二,是“国家税收”和法律约束所需要的。
西周,“敷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皆归周天子所有,分封给诸侯管理,诸侯再往下“转移”管理权。
天子、诸侯、士卿大夫的食用,皆靠从耕农所种农田收获中攫取。
所以,田有“籍田”,即“借”或“租”之义;
收取的“税收”亦称“籍”。
《诗.大雅.韩奕》:“实墉实壑,实亩实籍。
”郑《笺》:“籍,税也。
”《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徹,其实皆什一也。
”这就是沿用多代的农业“十一税”。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开始实行“丁赋”,即按“人头”纳税,亦称“算赋”。
凡年十五至五十六岁之人,每年交一百二十钱,叫“一算”。
后来历代沿袭,多寡不一,亦称“丁算”“丁钱”“丁银”,明清以后,才逐步为“土地税”所代替,如雍正实行的“摊丁入亩”。
不论“十一税”还是“丁赋”,都是以“户籍”制度及管理为基础的。
这种管理,与刑罚相配套,就是“籍没”——将土地财产等“罚没入官”。
《三国志.魏.王修传》:“袁(绍)氏政宽,在职势者多蓄聚。
太祖(曹操)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貲以万数。
”第三,是古代“兵役制”“劳役制”和培养举荐人才之必须。
西周,天子、诸侯皆拥有少量“常备军”。
春秋以始,诸侯争霸,“兵役制”遂向“兵民制”转化发展。
《管子.立政》:“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
”“什”与“伍”,也成为军队的基础“编制”。
《礼记.祭义》:“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
”《正义》:“五人为伍,二伍为什。
”卫鞅相秦,大力变法,其中一条,就是实行了更为严格的“户籍制”。
并明令开荒有功,军功封爵,极大促进了秦国发展。
同时,“丁壮”“丁役”“丁徭”亦历史久远。
《诗经》中,便有哀叹服丁役痛苦之作。
另外,《左传》有《子产不毁乡校》;
后来有“乡试”。
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伍”,这于古代的“基层教育”和“户籍制度”不能说没有关系。
古代,“籍贯”之“户籍”,又称“名籍”,作用不可谓不大。
有个成语叫“亡命之徒”,意思不是“不要命的坏人”,而是“脱名籍”或被“除名籍”之人,遂只能“亡命”,就是“流浪四方”了。
不可否认,古代的“籍贯”“祖籍”“先祖”观念,一旦与权力财富相结合,便形成了“门阀”势力。
凭藉“门第”,讲究“门望”,培养“门胄”,受庇“门荫”,极大形成了阶层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才会成为具有号召力的口号。
当然,这与“籍贯”“祖籍”二词,既有联系又不是绝对的“因果”。
参考:
答:籍,祖辈以来的家乡;
贯,祖辈以来的职业。
参考:
祖籍(祖根)与籍贯是两个概念。
祖籍(祖根)是指某姓发源地、始祖居住地;
祖根考是从姓氏迁徙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寻根溯源地考察该姓的始祖居住地。
籍贯则指祖居或祖上出生的地方,而且从户籍上说,籍贯常常有时限,一般界定在三代之内。
某人的籍贯,指其爷爷出生地,或其爷爷居住地。
也就是说,祖籍(祖根)不是籍贯。
参考:
籍贯是指本人出生的时候,爷爷的长期居住地。
祖籍是指先祖的长期居住地,尤其是指本姓氏开始使用时候的居住地。
参考:
籍贯是获得国籍时的贯长居住地的简称,由于我国实现的是自然国籍制度,即一出生就自然获得国籍,因此籍贯实际就是出生地。
祖籍一般是指祖父辈的出生地,父辈出生地称“原籍”,比如山东枣庄人50年代到河南开封工作,生了儿子,儿子又到安徽亳州工作生了孙子小强,那么小强的籍贯是亳州,祖籍是枣庄,原籍是开封。
参考:
最硬的指标,一个成年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个老人如果去世,会安葬的地方。
如果不是一处,可以自己选。
参考:
籍贯是父亲的出生地所在的县。
祖籍是你包扩本人在内上五代为祖所的袓辈居住过的地方,具体到县街道村屯
参考:
问问度娘吧。
籍贯:指祖居、自身出生或家庭久居的地方。
祖籍:祖先、祖辈的居住地。
1,籍贯与祖籍的区别如下:籍贯,又名祖居地或原籍,籍贯一般从父,个别从母系的,是指祖父及
祖籍通常是以父系祖先、祖辈的家族长久的居住过的地区为祖籍,而不必参考母亲或外祖父的祖籍。
1)籍贯是祖父及
2)籍贯一般从父系,个别从母系的;
祖籍通常是以父系祖先为准。
3)籍贯的认定以本人出生时祖父的情况为准,一个家族中每
从上面复制粘贴的资料显示,大致上可以这样说,祖籍是祖宗的户籍,更加长远;
籍贯是祖父的户籍,就是你出生时祖父的所在地,可能变化较大。
比如钱学森,钱鏐33代世孙,祖籍杭州;
但钱学森祖父一直生活在上海,因此,钱学森的籍贯可能是上海。
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
2,汉字的博大精深。
前几天北京冬奥会开幕,日本代表队就产生了疑问,同样是按照汉字笔画数目为准,厄瓜多尔代表队为什么拍在日本的前面。
解释是,厄瓜多尔的第一个字“厄”的第一笔是横;
日本的第一个字“日”的第一笔是竖,按照汉字书写的顺序,横、就在竖前面。
这在计算机五笔输入法运用的时候,特别明显。
日本代表队心服口服。
3,汉字也在不断进步。
有的汉字特别繁琐,比如最明显的,妻子,在汉语里面有太多种说法:妻子、夫人、内人、娘子、贱内、太太、老婆、梓童等等。
还有老百姓说的:心肝、宝贝、家里的、老太婆、老不死的、死不掉的等等。
还有全国各地的方言土语。
有时又过于精炼。
比如“性”,要是说全国性问题,是全国性的问题,还是全国的性问题?
因此,我建议,是不是不要怕麻烦,以后,凡是性质的性,就用性字,而有个男女的性,一概用姓。
五四运动以来,汉语,一方面,引进了大量的外来词语,包括大量的日语词汇;
另一方面,汉语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白话文、汉字简化。
这就叫与时俱进。
说白了,我58,今天刚刚弄清楚了祖籍和籍贯的区别,我的疑问,是不是有必要保留这种区别?
参考:
籍贯就是指祖父的出生地,而祖籍是指祖先、祖辈的居住地,至少应该是十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