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能还政给刘禅吗?
!敢还政给刘禅吗?
! 愿意还政给刘禅吗?
!答案是否定的。
1人心微妙,也深不可测。
读者可能不知道的是,据陈寿的《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早在北伐之前的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在没有取得任何对曹魏的战绩的情况下,就已经接受了九锡中的“金斧钺一对,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虎贲六十”。
平时诸葛亮也是动不动上朝就带甲士上殿,对刘禅说这个应该做那个不应该做, 活脱脱一幅摄政王的德行。
带甲士上殿的问题,之前有的条友回答说“三国正史里面没有记载诸葛亮带甲士上殿”,我也是觉得好笑——陈寿的书在那里,读仔细一点嘛!话扯远了,言归正传。
刘禅即位的时候已经16岁了,按古人的标准已经成年。
康熙扳倒鳌拜开始亲政才多大?
——14岁。
正因为刘禅已经成年,还政这件事,诸葛亮肯定是认真考虑过的。
但面对蜀汉朝廷内外复杂凶险的局面,为国为己,诸葛亮都不会交权。
2那么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
或许诸葛亮当时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人心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演进的过程,笔者倾向于如果北伐成功,时机天时成熟,诸葛亮或者他的儿子会取而代之。
即便北伐不断失败(现实就是如此),为了掌握性命悠关的军权、为了自保,诸葛亮更不会还政于刘禅。
在刘备托孤之际,刘备指定的孤大臣事实上有两人,也就是从法理上说,诸葛亮并不是唯一一个“辅佐”刘禅的人。
另一
刘备虽然对诸葛亮说了一堆肉麻的好话,但把最关键的兵权却给了李严。
刘备在弥留之际对诸葛亮很不放心 ,否则怎么会不交兵权给他?
更不会演一出假惺惺让诸葛亮自己当皇帝的闹剧了,其实这与其说是闹剧,不如说是充满杀机的试探。
刘备甚至在遗诏里还拿诸葛亮和曹丕作对比(“君才十倍才于曹丕”)——这就更有意思了,要知道,就是曹丕完成了他父亲曹操想做而未作的事: 篡位。
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有多不放心。
3刘备死了,刘禅即位。
诸葛亮立马“建议”李严去重庆(江洲),并拍了他一大堆马屁,把李严捧上了天,还上表让刘禅授予李严“至尊荣耀”:骠骑大将军。
李严满意地带着爵位离开了刘禅身边,自然辅政大臣是当不成了,诸葛亮乘机把军权抓在手里。
为了进一步麻痹李严,诸葛亮把李严的儿子李丰也提拔为江洲都督,这使李严产生了严重的错觉,以为自己可以在江洲割据当土皇帝逍遥了,于是就发生了李严试
到公元231年,诸葛亮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指责李严押运粮食误了日期,用霹雳手段把李严打回原形,贬为老百姓。
从此直到诸葛亮死,李严都是一个百姓。
4在清除对手的同时,诸葛亮又大力提拔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人为心腹,比如提拔蒋琬为长史。
诸葛亮每次外出征战,都是让蒋琬留守,蒋琬俨然成了代丞相,诸葛亮为了加强他的威信,甚至吹捧蒋琬说:“汝当与吾共赞王业也!”其实,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时相当不给力,甚至因为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差点被刘备杀了,在诸葛亮劝说下才免于一死。
这样一个能力平庸的人,自然对救过自己和大力提拔自己的人感恩戴德,成为诸葛亮的死忠,当然不会对诸葛亮有什么二心。
至于重用马稷想必众所周知,刘备生前就提醒过诸葛亮,马稷这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就是不听刘备的,偏要用他,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还有蜀汉的大将魏延,很有能力的一
最终导致魏延对诸葛亮内心存在很深的怨念,在诸葛亮死后不久就反了。
5刘备临终前特别给诸葛亮交待过今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安国”,把蜀汉的基础打好,先让国力慢慢积攒起来,不要急于北伐。
但刘备你也不想想,没有战功诸葛亮怎么能服众呢?
刘备在时,诸葛亮基本在后方,没有独自领兵过,因此他必须发动北伐,取得显赫的军功,这样才能为自己建立牢固的权力基础和威望———在乱世,权力是靠真刀真枪用血打出来的。
在诸葛亮之前,曹操是这么做的;
而在诸葛亮之后,东晋权臣桓温也是这么做的;
再后来的刘裕,则通过北伐建立军功,自己篡位称帝了。
那么,假如诸葛亮北伐成功,他会篡位吗?
平心而论,蜀汉是靠扛着恢复刘家天下的大旗才取得立国的法理性,现在异姓代之,诸葛亮可能会有一丝疑虑。
但形势从来比人强,他不取代汉室,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部下都将没有归处。
已经得到天下了,除了天下,还有什么能奖赏他们的呢?
功高不赏非常危险 ,如果天下一统,把朝政还给汉室,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恐怕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6就像曹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献帝一样,诸葛亮也和皇帝结成了亲家,他的儿子诸葛瞻迎娶了刘禅的女儿,之后这位皇帝女婿又拜为骑都尉,后来升为平尚书事,实际上统领了中央事务。
这样的人事“骚操作”,不免让人觉得诸葛亮是在模仿曹操模式培养自己的孩子。
因此,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那就不是什么还政不还政的问题了,他本人抑或是他儿子,很可能登上皇帝的宝座。
刘禅的下场会比投降晋朝糟糕得多。
7有个证据,足以表现在诸葛亮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李严得了“骠骑大将军”后,曾为了讨好与试探,写信劝诸葛亮“加九锡”——“加九锡”就是人臣权力的巅峰了,诸葛亮面对这个微妙而凶险的问题,非但没有大怒,反而回信说:“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北伐成功,就是加十锡也是可以的”!加九锡已经是人臣之顶了,你非要加十锡,你想干什么!?
和诸葛亮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司马昭;
诸葛亮之后的桓温、刘裕,无一不是加九锡而谋逆。
可以想象,如果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九锡十锡,那是不在话下。
到了那时候,即使诸葛亮自己不想取刘禅而代之,他那些跟着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部下,以及娶了刘禅女儿的宝贝儿子诸葛瞻,甚至包括为了趋福避祸的刘禅本人———他们会答应吗?

参考:
史载,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时,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乍一听,这是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的一番推心置腹之辞,细究起来其实不然。
这里面其实包含着刘备深深的疑虑,因此,史书这样描述刘备这种矛盾心理:“先主之疑,终身而不释”。
也就是说,撕开君臣间表面那层脉脉温情,其实刘备对诸葛亮的猜疑伴随其终身。
他临终托孤时的一席话,看似发自肺腑,其实暗含试探甚至敲打之深意。
诸葛亮心细如发,谨慎异常,他岂能听不出刘备话里藏刀之寒意。
刘备话音刚落,他急忙含泪表示:“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
这样近乎指天发誓地表明心迹,诸葛亮急欲解释之心可以想见。

刘备死后,十七岁的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
他改元建兴,大赦天下,同时为刘备发丧。
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
接着他成立丞相府,掌管全国行政大事,建立决策后重大事项须向后主刘禅报告的制度,建立丞相指导(辅佐)皇帝的制度。
就这样,蜀汉最高权力机关表面在刘禅的宫中,但这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实际政务都操于相府中,也就是说丞相府才是蜀汉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刘禅上位第二年(224年),诸葛亮以丞相兼领益州牧。
就这样,蜀汉的军政大权都被诸葛亮所掌控。
诸葛亮因刘禅年轻,又受刘备临终托孤;
而刘禅自己也因父亲的遗命,对诸葛亮以“相父”称呼,“委以诸事”,于是诸葛亮义不容辞,全面担负起蜀汉王朝的军政重任。
史载,诸葛亮夙兴夜寐,“约官职,修法制”,励精
他的治国才能也是在刘禅即位后才得以充分显露出来的。
之后,诸葛亮努力修复了与东吴的盟友关系,正式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
经多年休养生息,整饬军伍,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又六次北伐曹魏,虽取得过很多次局部胜利,但却未得中原尺寸土地,最后反而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惫的不堪结果。
那么,他六出祁山,可以说以举国之力来进行这项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不仅耗尽了国力,还落得个穷兵黩武的历史评价,是他制定的战略失误?
亦或军事能力不行?
还是另有玄机?
检索史料,发现刘禅对诸葛亮倾力北伐的态度很暧昧,不仅不大力支持,甚至有些抵触、消极。
刘备袭夺益州后,有了地盘,实力大增,虽遭夷陵惨败,但诸葛亮努力恢复,又平定了南方的孟获之乱,没有了后顾之忧,这才可以全力以赴发动北伐。
但蜀后主刘禅似乎对什么“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叙事不太感兴趣,对诸葛亮发起轰轰烈烈的北伐曹魏军事行动持消极态度。
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临表涕零”的话语中,很明显可以看出刘禅并不太赞成他大举北伐。
在小说《三国演义 》中,不论是诸葛亮发起的南征还是北伐,刘禅都不感冒,甚至还暗中掣肘、阻挠。
比如诸葛亮平南中征孟获时,刘禅说:“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
诸葛亮准备北伐时,刘禅又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
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伐,恐劳神思”。
刘禅对于诸葛亮发动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显得顾虑重重,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真的耽于享乐、昏聩庸碌,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让诸葛亮用兵,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统军。
在那个毫无规则与底线的丛林时代,有兵权才有安全,兵权几乎代表一切。
特别到了蜀汉中后期,主弱臣强,诸葛亮大权独揽,国家的大事小情都是由他定夺,刘禅似乎也很担心自己随时都会被他废黜。
刘备临死前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为成都之王”。
这句话等于在点醒刘禅,眼前这位羽扇纶巾、身披鹅氅的“相父”,随时都有可能废黜掉自己、甚至会要你的小命。
刘禅也知道,当年曹丕乘刘备新丧,自己刚刚登基的时机,联合孙吴兵分五路伐蜀。
就在大兵压境,情势万分紧急之际,诸葛亮稳坐相府中略施妙计,已经无形中退去了四路兵马。
之后,又一举击退魏军。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可以说他
因此,刘禅终日担惊受怕,他担心的不是曹魏进攻,而是诸葛亮拥兵自重,尾大不掉,他唯一可以做的只有韬光养晦、装傻装愣, 装出一副沉溺于声色狗马、浑浑噩噩的衰样。
蜀汉群臣对此也很清楚。
刘禅暗中指使譙周,每当诸葛亮要大举用兵前,总以天象不利为由劝其罢兵息战。
因此,和刘备一样,蜀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北伐态度消极,对诸葛伐魏起到了不可小觑的牵制作用。
面对刘禅的猜忌与防范,诸葛亮出于自保心理,把北伐中原当做一种避祸之策。
在臣强主弱的格局下,诸葛亮的日子也很难过。
当年刘备曾就立太子一事咨询过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含混的以“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作答,以局外人的身份,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巧妙地避开了一场激烈的立储之争。
诸葛亮没有立即表态支持刘禅,刘禅很清楚,诸葛亮当然也明白个中厉害。
刘禅即位后,诸葛亮在立储一事上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其陷于被动。
白帝城永安宫托孤时,刘备的遗嘱,刘禅肯定会知道如何理解,诸葛亮更是心知肚明。
如果刘禅忌惮自己,把自己当首要威胁因素,那么自己离杀身之祸就不远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眼下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抓紧军权,同时架空(不是取代)刘禅。
于是,诸葛亮在刘禅亲政后依然不还政于他,而且,在完全可以派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南征或北伐时,他却执拗的要亲征,南征过后,又一次次义无反顾地兵出祁山,又一次次地铩羽而归......诸葛亮长期统兵在外,远离了权力核心与斗争漩涡——成都,也是一种避祸的策略。
他深知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君臣已经开始相互防备了,于是他不仅不肯交出军权,还不愿彻底还政于刘禅,以免自废武功,坐以待毙。
而且每次回成都上朝奏事时必带甲士百人护卫,说明强烈的不安全感使他不得不采取如此非常的手段 ,不得不这样做。
【插
所以诸葛亮按照刘备遗命,以丞相的身份担任辅政大臣。
在当时的局面下,蜀汉可谓内忧外患,如果没有诸葛亮,是很难稳住局面的,所以需要诸葛亮先全权主持蜀汉军政事务一段时间。
之后,诸葛亮虽然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曾经自请贬官,降为右将军,但是仍然摄行丞相职权,也就是行使着丞相的权力。
最为重要的录尚书事的权限,诸葛亮也始终掌握在手里,并没有放弃。
而且,诸葛亮是蜀汉唯一的丞相,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蒋琬和费祎都不是丞相,而是大司马和大将军,虽然同样是辅政大臣,掌握实权,但比诸葛亮的权力要小得多了。
诸葛亮掌权时,蜀汉国内很清楚,真正的掌权者并不是皇帝刘禅,而是诸葛亮,敌国也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曹丕在命人劝降蜀汉的时候,派的也是王朗、陈群、诸葛璋等看上去和诸葛亮有点关系的人。
而后来诸葛亮回答的时候,也是以他
在蜀汉国内,也有人故意试探诸葛亮。
比如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就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这显然是把诸葛亮当作曹操对待,以为诸葛亮会和曹操一样,把刘禅当成傀儡,逐步把蜀汉政权转移到自己的控制之下,最后实现皇权转移。
但诸葛亮表示拒绝,并对李严说,如果能北伐成功,让天子还于旧都,别说九锡,他就是受十锡也行。
受九锡是封王才会有的待遇,也就是自己独立建国,是国中之国,可以设置官属,还可以建立宗庙,在汉朝非刘氏不得王的祖制之下,外姓大臣如果受九锡,享受这些待遇,就等于公开表明了要篡位的意
曹操在进封魏王之后,就受九锡,曹丕封孙权为吴王的时候,也给孙权受九锡的待遇。
不过,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后,有人提出受九锡,他拒绝了。
这当然不是因为司马懿无心篡位,而是因为当时曹魏内部还有反对司马懿的势力存在,所以司马懿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清除这些势力,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意
后来到司马昭时,就进封晋公,受九锡了,这就是公开表明了篡位的意
而且,蜀汉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曹操当丞相时的情况差不多,也就是大约是汉初的格局,丞相府就是中央行政中枢,皇帝并不直接干预国家的日常行政运转。
此外,蜀汉也没有汉初时的御史大夫和太尉这种职务,所以诸葛亮完全是蜀汉军政一把抓。
刘禅本人后来也曾经说过,诸葛亮掌权时期蜀汉的情况就是“政归葛氏,祭则寡人”,意思就是说,蜀汉的军政权力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而刘禅作为皇帝,主要发挥的就是礼仪性的功能,也就是祭则寡人的意思。
不仅如此,当时刘禅还比较年轻,还要学习,所以诸葛亮特地选拔董允在刘禅身边担任尚书令,监督刘禅,让刘禅不能肆意轻举妄为。
但这都是刘备临死时交代给诸葛亮的,刘备并要求他的孩子们对诸葛亮要“父事之”,所以《三国演义》中刘禅称呼诸葛亮为“相父”,就是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诸葛亮得到了刘禅批准的甲士百人护卫上朝的特殊待遇。
但这里所说的甲士百人只是负责保护诸葛亮从丞相府到宫中上朝路上的安全,并不是顺在宫中参与大朝会的时候,诸葛亮也带着甲士百人。
诸葛亮的甲士百人当然在入宫的时候就要停下了,只能在宫门之外等着,不能跟随入宫。
这和汉初刘邦特赐萧何“剑履上殿”的特权一样,是一重特殊待遇。
因为当时大臣上朝参加大朝会时,在进入大殿时都要取下佩剑,脱去鞋子,只穿着袜子上殿。
到三国时也是这样,但从董卓到曹操以及后来的司马懿,都和萧何一样,有剑履上殿的特权,就是一重皇帝特殊的恩宠待遇。
在这里还要解释一下汉朝所谓的上朝。
汉朝的上朝主要是初一十五的大朝会,都是礼仪性的政治活动,皇帝并不是在这种大朝会上和大臣讨论军政事务,皇帝要讨论问题,都要在朝会之后召几个大臣入宫,在后殿讨论,不用在百官云集的大朝会上讨论。
当时的政府主要官员办公,也基本上都是在各自的官署,而各部门长官集中起来讨论重要军政事务,都是要在丞相府举行的。
这些人在从自己的官邸和官署到丞相府的时候,或者去参加大朝会的时候,只能带领随行的奴仆之类的人,而不能携带卫士。
所以,在魏晋之前给某个大臣以所谓的鼓吹羽葆的待遇,也就是一种特殊的待遇,在重要场合或者出行时可以张伞盖,并奏乐。
比如东晋时期的桓温就曾有过这种待遇,而且有虎贲士六十人,也就是从皇帝的禁卫军虎贲军中拨调六十人充当桓温的卫士,保护他的安全。
鼓吹也是一样,是当时地位比较高的大将才有的特殊待遇,主要是君主赐给独当方面的大将的待遇。
孟达夺取东三郡之后,刘封奉命去东三郡协助孟达镇守,刘封地位更高,所以刘封到东三郡之后,就夺走了孟达的鼓吹,也就是和孟达争权的意思,孟达对此很愤怒,也为他后来投降曹魏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的甲士百人也和桓温一样,主要是礼仪性的,也就是显示出他的地位很高,和普通大臣不同,所以要必须保证他的安全,也就是所谓的一身系国家安危,以向世人表明这
当然,除了礼仪性的功能之外,这种皇帝禁卫军派出的武士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之士,所以确实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大臣的
比如诸葛亮的甲士百人,除了在成都上朝时使用,平时也要在丞相府轮流值守护卫,在他北伐的时候,这些人肯定也是要担负保护诸葛亮

参考: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将年仅17岁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
他要求儿子刘禅以“相父”对待诸葛亮,凡事多询问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朝政大权,直到他病逝五丈原,都没有“还政”于后主刘禅,一直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据《晋书》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甲士百人上殿,这是为什么呢?
先分析诸葛亮为何没有“还政”于刘禅,三个原因其一,诸葛亮刚刚接受先主刘备托孤时,刘禅年仅17岁。
刘禅出生于公元208年,而刘备病逝于公元223年,此时的刘禅年仅17岁,按现代的标准判断,还是一个未成年人。
古代也一样,17岁只是一个大孩子,经验阅历很少,必须得有辅政大臣辅佐,才能将治理国家这个重任给挑起来。
诸葛亮相当于后主刘禅的老师,指导着刘禅如何治理内政,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此时,诸葛亮不能辜负刘备的托孤,不得不代替后主刘禅,掌握朝政大权。
其二,诸葛亮为了尽到“相父”的责任,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诸葛亮出山后,全心全意辅佐刘备,为其出谋划策,创下蜀汉这片基业。
现在,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倾国之兵伐吴,不幸战败,一年后病逝。
刘备在病逝前,将刘禅、刘永、刘理三兄弟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刘备让刘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诸葛亮,尊称其为“相父”。
诸葛亮被尊称为“相父”,就得对得起这一声称呼,他为此尽心尽力,“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刘禅只需要当一个甩手掌柜,签签字、盖盖章即可。
只有在祭祀等重大事项时,才需要刘禅出面。
孩子在一个父亲眼里,永远是一个孩子,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同理,虽然刘禅已经年长,二十多岁了,已过了弱冠之年了,可是诸葛亮眼里,刘禅还是当年的“小阿斗”,不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一直对他溺爱着,为他操劳国事,不惜病倒。
他不放心完全放手,让刘禅大展身手。
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溺爱,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不次于古代。
其三,诸葛亮即使病逝五丈原,他也安排了两个接班人。
在公元228年后,诸葛亮常年在前线征战,把后方交给了刘禅治理,为此还写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
公元263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规模仅次于第一次伐魏,声势浩大。
可是进展不利,被曹魏司马懿堵截在渭水两岸。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到了。
此时,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问候“相父”。
李福询问道:“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
”诸葛亮道:“蒋琬可以委以重任,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任。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
诸葛亮没有回答,已经病逝了。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推荐了蒋琬和费祎两个能够委以重任的大员。
这两人也不负众望,在诸葛亮病逝后,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蒋琬、董允、费祎与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相”。
从这儿看,诸葛亮在自己病重之际,还在为刘禅考虑,精挑细选,为其选择了两个可以信赖的重臣。
《资治通鉴》中记载如下: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
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
”亮曰:“文伟可以继之。
”又问其次,亮不答。
再分析《晋书》中说的桓温效仿诸葛亮,带一百甲士上朝,有
好多权臣,如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昌,有功于社稷,就取得这些特权。
蜀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也劝过诸葛亮加九锡,只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他认为等自己伐魏成功,恢复汉室江山,再加九锡也不迟。
同样,“甲仗百人入殿”是一种荣耀,是一种类似于“加九锡”之类的特权,算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一种奖赏。
当时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
再给个“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权,也不是什么大事。
如《晋书·桓冲传》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宋书·武帝纪上》高祖领青州刺史。
甲仗百人入殿。
第二个解释:晋简文帝司马昱想让桓温“依诸葛亮故事”,做一个忠臣,而不是乱臣贼子。
晋简文帝司马昱是被权臣桓温拥立的,是一个十足的傀儡,名为皇帝,实际上还不如一个老百姓自由。
他多次提到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当时公认的忠臣,掌握蜀汉大权,是一个标准的权臣,也是一个十足的忠臣。
现在桓温权倾天下,随时可能废了自己,自立为帝。
因此,他才抬出诸葛亮,给予桓温和诸葛亮一样的特权,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忠臣,而不是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晋书.桓温列传》: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结语:诸葛亮是一个合格的“相父”,他在接受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辅佐后主刘禅,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刘禅刚刚继承皇位时,年仅17岁,还是未成年人,诸葛亮不放心刘禅独自治理蜀汉。
后来,诸葛亮一直在外征战,把后方交给刘禅治理。
在诸葛亮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为刘禅挑选可以委以重任之人蒋琬和费祎。
至于《晋书》中说的,桓温效仿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也就是一种类似于“加九锡”之类的荣誉而已。

参考:
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
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登基之后开始大封群臣,诸葛亮功劳最大,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并担任监察百官和军队的司隶校尉之职。
此时的诸葛亮不但主管政务,还是军中大佬,重权在握,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蜀汉政权刚一建立就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所杀,荆州因此丢失。
刘备气急败坏,于是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张飞在军中被两个小兵杀死,自己后来也遭遇了战败。
刘备惨败夷陵之后,因为气火攻心而一病不起,住在白帝城疗养。
223年,刘备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对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还不止,必定有一番大作为。
我的儿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
如果他确实太差无法辅佐,你就取而代之吧。
刘备与诸葛亮有几十年的友情了,而且他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他这番话也许是真情实意的。
但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主上,所以刘备说这番话,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必定不会觉得刘备是真的要他取刘禅而代之,而是在对他进行试探,或许也是一种敲打。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这番话效果很好,诸葛亮马上就对他表忠心说,我必定竭尽全力做好肱股之臣,也一定会做个忠臣,一直到我死为止!刘备听完诸葛亮这番话,很是满意,于是就让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
不久之后,刘备就去世了。
刘备死后一个月,刘禅在成都登基称帝,时年十七岁。
刘禅小时候虽然几次身临险境还差点没命,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刘备立为汉中王王太子,十五岁的时候又成为皇太子。
不到两年时间,刘备又成为皇帝,他的人生总体而言还是顺风顺水的。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对诸葛亮虽然很信任,但是刘禅会继续信任他吗?
据记载,刘禅登基之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还让他以丞相的身份另外开府办公,朝中所有大事也均由诸葛亮做出决定之后再报告给刘禅。
此时的诸葛亮其实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决策者,而刘禅则完全沦为一个签字盖章之人。
不过这件事也很好理解,毕竟刘禅年纪小,他还没有才能治理国家;
而那时候蜀汉政权并不稳固,也需要诸葛亮集中权力进行整治;
再加上刘备托孤在前,诸葛亮作为辅臣大臣代替刘禅处理朝政也是合情合理的。
实际上,诸葛亮跟刘禅的私人感情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我们都知道,刘禅的支持者就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为代表的荆州集团。
当初刘禅在长坂坡落难,刘备自己逃走了,是赵云不顾
在刘禅成长的过程中,诸葛亮等人一直竭尽全力呵护他。
特别来到益州之后,诸葛亮等人又支持他成为刘备的继承人。
诸葛亮还是刘禅的老师,他不但教授刘禅学问,还教刘禅治国之策,两人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其实在刘备心中,他对益州集团一直是有戒心的,他后来之所以娶益州大臣吴懿之妹吴氏为妻并立其为皇后,为的就是稳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从荆州集团找一些信得过的人来辅佐刘禅,而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严则被刘备拿来作诸葛亮的帮手,所以也成为托孤之臣。
对于刘禅来说,刘备的心思他即使不知道全部,但也知道个大概,所以他能够信任的也只有荆州集团。
就比如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刘禅不但重用诸葛亮,还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皇后。
所以说,刘禅重用诸葛亮,这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他
那么在面对刘禅信任的时候,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又活了将近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做事的风格就是一切取决于自己,并不与刘禅商量,只是会在决策后进行汇报。
就比如说,诸葛亮说改革就改革,说打仗就打仗,甚至在他北伐失败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惩罚,而不是让刘禅处罚他;
而且在李严延误粮草这件事上,诸葛亮也坚持将这个托孤大臣废除掉。
乍一看,诸葛亮貌似完全将刘禅给架空了,自己则以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是权臣,所以后世就有人说刘禅忌惮诸葛亮功高震主,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对其心存不满,想要对其有所行动;
而诸葛亮则因为害怕遭到刘禅清算,所以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带着甲士百人同去,以防不测。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出自《三国志》,而是自于《晋书.桓温列传》: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甲仗就是被甲持兵的卫士,于是就有人觉得自己抓住了诸葛亮的把柄,说他是心存异心的权臣。
可是,把桓温跟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这件事本身就不靠谱。
桓温也是权臣,但是他废掉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也就是简文帝。
上面这段话说的就是简文帝在刚成为皇帝之后,下诏给桓温赏赐,还让他可以跟诸葛亮一样可以携带甲仗百人上朝。
这实际上是司马昱在给桓温洗白,他将桓温比作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臣,也可以显示出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司马昱说诸葛亮带着百名甲士上朝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实际上,这段话给了后世之人很大的误解,因为在古代,赏赐大臣带甲士上朝是皇帝给大臣的荣誉,历史上享受这种待遇的大臣并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真的让大臣带着甲士去上朝!历史上关于诸葛亮拥有甲士的相关记载,除了不可信的《晋书》之外,在《三国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是这么说的: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虎贲是皇宫卫士,刘禅赏赐给诸葛亮六十名虎贲,是对诸葛亮功劳的嘉奖,但诸葛亮能真的带着虎贲去上朝吗?
即使带了,又有什么用,宫中效力于刘禅的虎贲更多,能打得过吗?
所以说,带甲士百人上朝这件事本身就很扯,不可信。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诸葛亮大权独揽,他是忠心的吗,刘禅是真的信任他吗?
诸葛亮是不是忠心,我们拿事实来说话,看看都干了啥。
据史料记载,刘备死后,诸葛亮夙夜不怠,以帮助蜀汉一统中原从而恢复汉朝的统治为己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国内环境,还加强了军事建设,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再出兵北伐中原。
只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实力上的硬伤,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遭受失败,但他为国家尽心尽力这件事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他最后还是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去世的。
就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绝对是忠臣。
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他对刘禅也很忠心。
当时蜀汉的情况其实并不好,因为荆州的丢失,让蜀汉断了一条腿,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跟东吴和魏国相比。
刘禅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是个傻子,但他的才能跟诸葛亮相比,还是要差一大截的。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虽然不是个贪权之人,但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也不得不将权力握在手上,因为只有他能够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说安排后勤,指挥军队,并与益州集团进行周旋,这些都是刘禅做不到的,哪怕他是皇帝呢。
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是为了自己而不放权的,一是他在死后,除了800棵桑树和朝廷是赏赐的15顷田之外,没有太多的财产留给子孙;
二是诸葛亮在死之前,曾上书对刘禅说,不要刻意优待他的儿子。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
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所以说,诸葛亮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及家人谋取一点利益,这就足以说明他的忠诚之心。
只不过后来刘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他任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高官,但后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也都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他们均在蜀汉灭亡之前战死沙场,为蜀汉殉了葬。
而刘禅对诸葛亮其实也是一直很信任的,诸葛亮掌管朝政,刘禅则只负责祭祀,他从来没有干涉诸葛亮,也没有给诸葛亮穿小鞋,甚至对诸葛亮还很依赖,真的做到了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看待。
不过有人诬陷说,是因为刘禅昏庸不明事理,所以才对诸葛亮没有猜忌之心的。
这种看法来自于东晋孙盛,他是这么说的: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这不但是在诬陷说刘禅傻,还是在诬陷说诸葛亮不忠。
但孙盛毕竟是晋国臣子,所以他这么说刘禅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理解。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其实很聪明,跟诸葛亮的感情也很好,他很信任诸葛亮,常常为诸葛亮干一些外围的辅助工作。
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四郡之后,刘禅就曾主持对南方四郡和益州重新进行行政区域改革,并且任命官员前去治理,这些都是诸葛亮不在朝中的时候刘禅替他干的,最后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纵观刘禅和诸葛亮相处的十二年间,两人极少有正面冲突,原因就在于,刘禅以诸葛亮是托孤之臣而对其极为尊重,而诸葛亮则以刘禅是皇帝而对其极为忠心,而且从不以自己的威望来压迫刘禅。
这其实是一段君臣佳话,但被心有叵测之人抹黑了他们的关系,说刘禅暗弱而诸葛亮是个不忠心的权臣,实在是荒谬至极。

参考: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
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
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
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
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1、刘禅的年纪。
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
2、诸葛亮的理想。
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3、刘禅的能力问题。
刘禅这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
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
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参考:
诸葛亮是为了防备刘禅!其实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了几句话,大概的意思,刘禅要是当皇帝不能胜任,就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刘备的心思,也许是有二种想法,第一种想法,就是刘备说这话的意思是真心话,要是诸葛亮觉得刘禅不行,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的第二种想法,可能是在试探诸葛亮,刘备其实心里明镜是的,刘禅根本没能力驾驭诸葛亮,刘备就在死之前,故意试探诸葛亮的心思,假意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看看诸葛亮到底对蜀国的皇位,有没有想法。
这件事后来的结果,诸葛亮跪地发誓,要辅助刘禅,兴复汉室,诸葛亮发完誓后,也是满头大汗,他在紧张啥呢?
也许诸葛亮猜中了,刘备的第二种心思,刘备只是在试探他,如果诸葛亮敢答应取代刘禅,也许刘备会趁没死之前,杀了诸葛亮。
诸葛亮发完誓言后,刘备安心的走了,把蜀国交给了诸葛亮,刘备知道诸葛亮是信守诺言的人。
但刘禅登基后的表现,也能看出来端倪。
这刘禅根本无心朝政,只是整天的吃喝玩乐,不学无术,但刘禅这是装出来的,他也许是为自保,他心里始终认为诸葛亮是个威胁,他又无能为力,毕竟诸葛亮是蜀国的实际掌权人,很多人觉得刘禅不会怀疑诸葛亮,刘禅要是不怀疑诸葛亮,就不会在诸葛亮北伐中原的时候。
下了一道加急的圣旨,说想念诸葛亮,让诸葛亮赶紧回蜀国,诸葛亮也觉得刘禅这一翻操作,让人难以理解,赶紧又率领蜀国大军,撤回了蜀国,见到刘禅后,才知道刘禅是受身边人挑唆,说诸葛亮要谋逆,拥兵自重。
从这就能看出来,这刘禅和诸葛亮之间有间隙,诸葛亮也懂刘禅的心思,诸葛亮大怒,但诸葛亮又不能把刘禅杀了,只好杀鸡给猴看,杀了那个挑唆的人,当时刘禅想保下挑唆的这
刘禅的心情,应该能猜得到,到底他和诸葛亮谁是皇帝,刘禅说话不管用,刘禅该不该恨诸葛亮,又该不该怕诸葛亮,刘禅能不能想到,他也许那一天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做为蜀国的皇帝,刘禅面对这种情况,指挥不了诸葛亮的情况下,刘禅就不会有杀了诸葛亮的心思吗?
刘禅并不愚笨,他的求生欲望也是强烈的,所以他早对诸葛亮起了杀心,但是也矛盾,毕竟蜀国全靠诸葛亮支撑,杀了诸葛亮的时机不成熟,刘禅也是无奈,论谋略,他真不及诸葛亮的万分之一,可以说诸葛亮动动小手指,就可以杀了刘禅。
刘禅也不想成为诸葛亮的绊脚石,只能装着愚笨,天天吃喝玩乐,装出昏庸无道的样子,为了保住小命,他认为只要对诸葛亮构不成威胁,诸葛亮暂时也不会动他。
刘禅的这想法,就是严重的怀疑诸葛亮的忠诚,他处处戒备诸葛亮,甚至对诸葛亮起了杀心,诸葛亮那么聪明,他早就应该看透了刘禅的心思,但诸葛亮信守诺言,既然发了誓言,就要兑现承诺,辅助刘禅,兴复汉室。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诺千金,一心想辅助刘禅,可刘禅还怀疑他,也许还千方百计的要杀他。
诸葛亮可不想白白送死,又怕上朝的时候,刘禅忽然对他杀手,所以在上朝的时候,带着一百甲士,以防备不测,诸葛亮聪明,他也看出来刘禅的能力,觉得有这一百甲士,足以应对刘禅的威胁。
刘禅确实没有刘备聪明,刘备能看出来诸葛亮,是信守诺言的人,而刘禅目光短浅,总觉得诸葛亮是权利太大,是严重的威胁,诸葛亮也觉得和刘禅之间的猜忌,根本解释不了。
如果诸葛亮把权利交还刘禅,后果是诸葛亮被杀,蜀国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会灭亡,诸葛亮自己也成了失信的人,因为他没能帮助刘禅治理好蜀国,所以诸葛亮为了信守诺言,不能把权利交给刘禅,这刘禅确实是没大才能,更治理不好蜀国。
诸葛亮也觉得和刘禅之间,无论怎么做,刘禅也是会猜忌怀疑,所以就没有解释的必要了。
诸葛亮为了震慑刘禅,直接采取极端的方式,带着甲士上朝,如果刘禅真有异动,诸葛亮也能控制住刘禅,这才是诸葛亮上朝带一百甲士的原因。
按照诸葛亮的行动来看,诸葛亮是个信守诺言的人,他并没有取代刘禅的心思,他只想一统三国,完成刘备的遗愿,可惜这刘禅不懂,刘禅就认为诸葛亮是威胁,刘禅想杀诸葛亮,却没有那能力。
蜀国最后到底是败落在刘禅手中了,刘禅根本就不适合治理蜀国,也是真难为诸葛亮了,辅助着刘禅这样无能的人,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刘禅在城中粮食充足,守城士兵也充足的情况下,竟然向人数不多,又一路疲惫的魏军投降,可见刘禅有多无能。
如果是正常思维的人,完全可以以逸待劳,杀出城去,剿灭了魏军,就算没勇气剿灭魏军,也可以坚守城中,等待姜维的大军回援,可这奇葩的刘禅,就率领着人马投降了。
诸葛亮如果把权利交还刘禅,可以想得到蜀国早就灭亡了。
诸葛亮为啥死那么早,也是跟心情压力有关系,面对刘禅的猜忌,还要率领大军,北伐中原,一统三国,诸葛亮为了承诺,就在郁郁寡欢中病逝了,后人推崇诸葛亮,也是推崇诸葛亮的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
夷陵之战后,刘备由于遭受了意外的挫折,损失了蜀汉最后的家底,无颜回到成都,便停留在白帝城。
由于年事已高,加上精神状态不好,终于一病不起。
在他去世前,将诸葛亮召到白帝城,托孤给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托孤。
不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发生了让人惊讶的一幕,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在刘备托孤的时候,居然对诸葛亮说出了我的儿子能够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他不是帝王之才,你就自己取代他的话。
这让诸葛亮哭着表达自己的忠心,表示自己一定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是,刘备的这句话引起了后人很大的诟病,认为刘备对诸葛亮说这句话,并不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信任,而是用权术来约束诸葛亮。
而且这种话很可能会引起君臣的猜疑,贻人口实。
如果我们从好的方面来评价刘备的这个举动,就是刘备知道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诸葛亮的品行。
他这样说,也是拿准了诸葛亮没有异心,才说出这种话来。
这样,就能够压服下面对诸葛亮的不服,树立诸葛亮的权威。
同时,也抓住诸葛亮的珍惜名节的心理,来阻止诸葛亮的野心,让他竭忠尽力为自己的江山出力。
可是,我们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刘备这样做虽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可在另外一方面也埋下了危险的隐患。
那就是造成了诸葛亮和刘禅之间的隔阂,使得诸葛亮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谨小慎微,生怕会招来意外的祸殃。
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就拿同时代的东吴孙权和张昭来说,也是如此。
孙策死前,就将孙权托孤给张昭。
他也说出了如同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话,让张昭如果想自取的话就做江东之主。
可孙策对张昭说这种话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当时大军在外,孙策一死,张昭就成了这支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为了将大军带回江东,只能仰仗张昭。
结果大军带回江东后,孙权马上就采取一切办法,控制住了军队。
张昭自此之后,就失去了过去的权力。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更是以张昭建议迎降为名,剥夺了张昭的权力。
结果,虽然张昭在东吴拥有极高的威望,孙权也不让他当丞相。
双方到最后关系破裂到孙权拔刀相向,当面指斥张昭的地步。
这中间未始没有孙策托孤所说言语的原因。
更有甚者,这种话还会引起更大的灾难。
当年前秦皇帝苻坚,他在淝水之战后,回到长安。
在面对四处的叛乱,他派出军队去平叛。
在他派姚苌出兵的时候,封他为龙骧将军。
苻坚还对姚苌说,我从龙骧将军当上了皇帝,你也要好好努力吧。
这本来是苻坚鼓励姚苌的话,可却给姚苌留下了口实。
姚苌乘人之危,反叛了苻坚。
他借口苻坚的那句话就是鼓励自己当皇帝,便自立为后秦皇帝,并擒杀了苻坚。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刘备的那句“君可自取”的话,给诸葛亮和刘禅之间造成了多大的隔阂。
虽然刘备用这句话得到了诸葛亮对蜀汉毕生的忠心,可也让诸葛亮时时处在被人的猜忌当中。
尤其是刘备后面的那句话,让刘禅把诸葛亮当作父亲一样对待,这使得诸葛亮在掌握政权后,成为了当时最大的权臣。
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荣耀,更是危险。
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只得采取了丞相专权的幕府制度。
这是因为刘禅的能力太低,如果将权力交给刘禅,会对蜀汉的事业造成损害。
诸葛亮的专长就是政权治理,当时曹魏的刘晔评价诸葛亮就是,诸葛亮明于治国。
采取幕府制度,使得政权集中在诸葛亮的手中,对于蜀汉的治理是有好处的。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很快就从风雨飘摇的状态恢复过来。
诸葛亮不但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还重建了军队。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蜀汉平定南方的叛乱,对北方的曹魏进行了讨伐。
一时间,蜀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如果诸葛亮将政权交给刘禅,蜀汉是不可能恢复发展得这么快。
不过,诸葛亮采取这种形式来治理蜀国,也是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
同样的,这也给诸葛亮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当时的李严就对诸葛亮大权独揽的做法十分不满,讽刺他,让诸葛亮加九锡。
这使得感到受到质疑的诸葛亮十分气愤。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也只得更加紧密的抓住权力,来保护自己,保证自己的政策能够顺利实施。
作为一个权臣是很难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比如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诸葛恪作为托孤大臣,在东吴大权独揽,颇得民心。
可是在北伐曹魏失利后,被朝中孙峻所害,灭了三族。
这个血淋淋的例子就在眼前,怎么不让人触目惊心呢?
所以说,无论于公于私,诸葛亮都要为自己的安全着想。
于公诸葛亮是当时蜀汉的实际执政者,可以说他的生死,关系到蜀汉的兴衰存亡。
于私诸葛亮要防止诸葛恪的悲剧在自己的身上重演,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因此,诸葛亮自然要做好自己的安全工作,随身的护卫自然是不可缺少的。
在史书中记载,诸葛亮上朝的时候,随身带有甲士百人。
这百名甲士,也是刘禅赐给诸葛亮的特权。
刘禅心里也知道诸葛亮对蜀汉的重要性,对于诸葛亮的安危也十分关心。
虽然后人对刘禅的评价普遍偏低,不过对他比较公正的评价就是,在诸葛亮辅佐他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循理之君”。
在这个时候,他对诸葛亮十分倚重,当然对诸葛亮的安全十分上心了。
结语:如果刘禅有如同孙权一样的才干,诸葛亮早就会如同张昭一样,还政给他了。
可是,由于刘禅的资质有限,如果还政给刘禅,对于那个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只会带来危害。
为此,诸葛亮只有当仁不让,采取丞相专治的幕府制度,稳定了蜀汉的政局。
可是,这也使得诸葛亮走上了权臣的道路。
虽然刘备的那句“君可自取”的话,让诸葛亮感激涕零,可也给诸葛亮带来了副作用。
为了蜀汉的稳定,也为了自身的安全,诸葛亮也不得不重视自身的生命安全。
由于诸葛亮身上寄托着蜀汉的兴衰,他带百名甲士自卫也是无可厚非的了。
在日后费祎被刺杀时,就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先见之明。
诸葛一生唯谨慎,这不是仅仅说说而已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曾说“如果刘禅无才,诸葛亮可以自行取度”,此话几乎有将江山拱手相让之意。
但诸葛亮却并未忘本,依然进退有度,只是谨慎的诸葛亮仍有两件事让人怀疑其有不臣之心,那就是迟迟不还政于幼主和带甲士上殿。
聪明如诸葛亮,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会徒增别人猜忌,甚至可以说是授人以话柄,那他为何还要如此做呢?
难道他真的有心称帝?
诸葛亮深谙君臣之礼,却仍掌控朝堂迟迟不交权,其实这其中大有深意。
首先,刘禅继位时年仅十七岁,而在此之前一直是由刘备掌控大局。
刘禅虽然已经学过《六韬》《韩非子》等治国之书,也曾习武,但毕竟只是皮毛。
而且未经实践,只能算是纸上谈兵,仓促之间就让刘禅治理整个国家,这无疑是让蜀国自取灭亡。
诸葛亮对蜀和刘氏父子忠心耿耿,绝不愿意辛苦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
君主尚且年幼,由亲王或老臣代为处理政务这乃是常事。
周朝时周公就曾摄政七年,摄政时间更长,手中权利也更大。
因而摄政一事并非没有前例,一直到清朝,甚至还有摄政王的存在,比如说多尔衮。
可见人们对于暂摄国政一事是保持宽容和理解的,相较之下诸葛亮控制朝堂两年也实属正常。
诸葛亮不交权也是形势所迫。
刘备逝世当年蜀国就叛乱四起,太守朱褒和夷王高定先后反叛让形势更加严峻,诸葛亮不得不派使者与东吴重修旧好。
在这之后诸葛亮讨伐南方四郡,后来又北伐征讨魏国。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为其职分,可见自刘备逝世后,诸葛亮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一心想平复内忧外患,完成先帝遗志。
只有大权在握,这些事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至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晋书》中有过记载,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
这是东晋时皇帝给大臣恒温的特殊待遇,让他像诸葛亮一样可以带甲士出入皇宫,可见诸葛亮带兵上殿确有其事。
按理说帝王多忌讳此事,秦始皇就不许大臣携带兵器上殿,怕遭到暗害。
在刘禅这里却一反常态,给了诸葛亮特权,这是为何呢?
首先这是对其身份的肯定,古代帝王为表恩宠,多给予臣下与众不同的赏赐以做区分。
商朝的闻太师就有雌雄鞭,可
另外,这些人都是为了保卫诸葛亮的安全,蜀国国政俱系于诸葛亮一人之身,一旦他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蜀国国内并不安宁,即使在朝堂之上也难保意外不会发生。
因此带甲士上殿也在情理之中,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待遇。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和刘备鞠躬尽瘁,操劳至死,所为的无非是报知遇之恩而已。
若是觊觎皇位,他早就可以动手,不必迟迟等待,所以仅以这两件事就断定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实在是太过荒唐了。

参考:
看到这题目,就仿佛看见了这么两句话:诸葛亮是个阴谋家,北伐没有成功,所以没有篡权。
如果北伐成功,必定篡权。
这就是典型的“阴谋论”。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只手遮天,独掌朝政?
有没有带甲上朝,不可一世?
1、从诸葛亮重要的三个阶段,看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篡权之心诸葛亮是百年不遇的人才,未出山就制定了“隆中对”,就已经看见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如此眼光,世所罕有,无可匹敌。
刘备建立蜀汉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诸葛亮,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来。
(1)托孤疑云公元222年8月,因为报仇心切,刘备被陆逊一顿胖揍,狼狈间到了白帝城。
在这里,刘备召来了一众臣子,特别是进行了托孤。
托孤之臣是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一位是李严。
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啥意思?
诸葛老弟,你的能力十倍于曹丕,一定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事。
如果我儿子刘禅能行,就辅佐;
如果我儿子不成器,就取而代之。
听到这话,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好好辅佐新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实话,刘备说的话,真的是吓了诸葛亮一出一身冷汗,一是刘备拿他和曹丕比,曹丕可是篡权上位的啊!二是,刘备竟然拿江山考验诸葛亮,这谁不慌啊!当时的诸葛亮,马上泪流满面地表了忠心。
之后,刘备又叮嘱刘禅,一切都听诸葛亮的,以后就叫“相父”。
托孤大臣诸葛亮和李严,刘备的分工如下:诸葛亮负责所有政事,李严被封为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破晓君对这一段的解读有三个:第一,刘备做了平衡,托孤做了安排,让诸葛亮和李严两人互相牵制。
对帝王来说,这样的安排无可厚非。
第二,刘备明显更重视诸葛亮,让刘禅叫诸葛亮“相父”。
刘备深知儿子能力较弱,控不住大局,担心犯浑,胡乱指挥,摧毁来之不易的大业。
如此,刘备让诸葛亮多操点心,一定要掌控住全局。
甚至,刘备对诸葛亮做了略微的敲打,你要好好辅佐,但不要想着篡权。
第三,看似刘备对李严也很重视,实则不然。
当时的蜀汉其实有三派的,一是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
二是一直跟随刘备的皇叔派,比如赵云、魏延等人;
三是李严为首的益州派。
如果仅仅托孤诸葛亮,刘家江山的风险加大,同时,益州派的意见会很大,局面会形成分裂状态。
所以,托孤李严看似牵制诸葛亮,其实是做平衡用的。
因为,李严的官位安排有讲究,其岗位在“永安”,这就是刘备的行宫所在地。
如果,真的将国家军权全托付给李严了,他的工作岗位应该是成都才对啊!所以,刘备托孤,说明了一个重大信息:看似托孤两人,但80%的托孤权利人是诸葛亮,这也说明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因此,我们可以看见后面李严几乎就是打酱油的角色,就是陪跑者。
(2)收拾李严,是诸葛亮收拾异己吗?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干了两件大事,一是平定了南疆,并且建立了无当飞军。
二是进行了北伐。
其实,在平定南疆后,诸葛亮的影响力已经非常之高了。
如果,此时的诸葛亮有野心篡权,那么完全是有可能篡权成功的,毕竟,大权在握,而且干什么都能得到刘禅的支持。
诸葛亮不仅没有做出篡权之举,而且还严以律己。
这样的人,说有篡权之野心,鬼都不信。
在诸葛亮平定完南方后,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了。
魏国有年轻的曹叡上位了,诸葛亮一看这情况,就提出北伐。
为了整体考虑,诸葛亮提出李严坐镇汉中,给予前方最有利的支持。
很遗憾,李严提出各种理由不去,并且提出划五个郡在一起,建立巴州,他想成为巴州刺史。
这是要打造自己的根据地。
自然,诸葛亮还是没有同意。
之后,李严又提出诸葛亮应该加九锡,称王进爵。
如果诸葛亮操作一番,那么李严等人也得水涨船高,一一升职。
但诸葛亮拒绝了,如此行为,只会增加刘禅的不安全感,何必去做?
另外,看三国的人都知道,曹操、司马懿都是加了九锡的,诸葛亮那种很爱惜羽毛的人,岂会和曹操等人一样?
就在这一年,有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私下告诉诸葛亮:“李正方(李严)腹中有鳞甲”。
这啥意思?
暗示李严很有私心,要小心其制造事端。
诸葛亮呵呵一笑:“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
这意思显示了诸葛亮的大度,为了蜀汉的大局,他愿意和李严一起并肩合作。
公元230年,曹真的三路大军,气势汹汹前来攻击汉中,诸葛亮调李严带两万军队前去汉中,增强防卫。
李严不去。
当时的李严在江州,他不愿意离开江州。
不久后,诸葛亮听到私下传说,司马懿要封李严官职。
接下来,诸葛亮第一时间上表给刘禅,请求封李严为骠骑将军,同时让李严的儿子接替李严在江州的职位。
如此,李严才北上汉中。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让李严负责粮草。
李严前期还不错,在当年夏秋之交,因为阴雨绵绵,给诸葛亮写信,粮草不继,希望撤军。
于是,诸葛亮的大军南撤。
撤到汉中后,李严又写道:“军粮现在充裕,怎么又退军呢!”这一番话,把诸葛亮气得半死。
这明显是为了推脱自己前面军粮运输不力。
给刘禅上表的时候,李严告诉刘禅,撤军可能是丞相的诱敌之计。
李严的行为,彻底激怒了诸葛亮。
于是,诸葛亮不再顾及大局,直接弹劾李严,两封手书,加上一些证明人,李严无话可说,就此被贬为普通百姓。
有人说,这一段,是诸葛亮自编自导的大戏,就是为了清除异己,原因有二:一是,李严不可能那么傻,一会说军粮不足需要撤军,一会说军粮充足无需撤兵;
二是,李严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可能犯低级的错误。
对这一段,破晓君是这样看的:第一,诸葛亮如果要清除异己,为何给李严一条生路?
李严前后言语不一,直接杀了不好吗?
第二,诸葛亮有手书铁证在手,难道是他伪造?
如果是伪造,李严怎会承认?
如果李严不承认,诸葛亮为何不杀人灭口?
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其实,人的思想是会来回变化的,无数人曾经英勇无比,格局很大,但年老时却常常犯了糊涂,这其中不乏大领导。
李严曾经踌躇满志,年老后,注重
证明李严变了的,不是一个例子,
无论从哪个方面讲,把李严撤了是正确的一步棋。
(3)北伐真的是诸葛亮的别有用心吗?
诸葛亮北伐5次,数量不少。
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刘禅也是颇有微词。
诸葛亮为何北伐?
其实,无非这么四个原因:一是完成先帝刘备的遗愿,曾经答应刘备要完成大业,岂能言而无信?
二是,北伐就是蜀汉建立的长远目标,失去这个目标,荆州派、益州派势必失去团结。
三是,北伐可以对曹魏进行一个牵制,影响他们的经济发展和整体布局,如果条件成熟,攻入长安,未必没有可能。
四是,如果不北伐,说明了诸葛亮没有统一的信心,都龟缩在成都,会有数不清的党争,刘禅也不见得放心。
长此以往,蜀汉众人就混吃等死了,等曹魏占了汉中,蜀汉就危险了。
总而言之,北伐是一个既定的长远目标,没有了这个长远目标,蜀汉也许灭亡得更快。
至于,有人说北伐是为了积累诸葛亮的军功,之后完成自己的篡位野心,这纯粹是扯淡。
蜀汉的建立,南征的胜利,早都说明了诸葛亮的能力,也积累了足够的军功。
如果诸葛亮真想篡位,何必要在北伐中耗尽实力和身体?
2、诸葛亮是否带甲上朝?
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个权臣,也是一个忠臣。
翻遍《三国志》,你也找不到诸葛亮甲士百人上朝的文字,一个都没有。
那么,诸葛亮上朝带甲士的说法来自哪里?
《晋书》。
《晋书.桓温传》: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啥意思?
东晋的皇帝下诏书:桓温可以和诸葛亮一样,带百人甲士入殿,同时,赐五千万钱,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为什么东晋的简文帝给予桓温如此待遇?
一句话,胖桓温学习诸葛亮,可以当权臣,但更要做忠臣。
这就是给桓温立下了一个标准。
那么,诸葛亮代甲这事到底有没有呢?
太难考证了。
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和认可,诸葛亮每次上朝带着上百甲士,那就有点扯淡了,因为和他一生的言行都不一致。
但是,我们翻阅史料可以发现这么几句话:诸葛亮南征,临行前刘禅赐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也就说,诸葛亮被赐予了虎贲60人。
这60人,如果刘禅愿意让诸葛亮带着上朝,那就没问题了。
只要不是皇帝允许,做臣子的不会带百名甲士上朝的,像诸葛亮这样很懂进退的名臣,更不会嚣张地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另外,刘禅上位后,就是皇帝了,政权就在自己手里了,各种重要的事情都要刘禅签字,何来还政一说?
只是,诸葛亮能力突出,大多的建议,刘禅都会采纳而已。
回到文章开头,
至于,诸葛亮带甲百人上殿,这事只见于《晋书》,是否确实无法考据。
不过,看诸葛亮的一生,如果皇帝不允许,绝不会私自带甲上朝的。
另外,所谓的诸葛亮的阴谋论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参考: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世对诸葛亮的极力称赞。
诸葛亮足智多谋,廉洁奉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是一个完人形象,但是这样一位蜀汉肱骨大臣,在刘禅登基后把持朝政,掌控军政大权,将皇帝架空,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做?
刘禅被称为“扶不起的阿斗”,所以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还政给刘禅,是因为刘禅的软弱无能,事实上刘禅还是很有才干的。
刘禅在位四十一年,但是在位第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便病逝了,其后二十九年都是刘禅独力支撑,如果刘禅真的昏庸无能,那么蜀国早就被他人窃取或是灭亡了。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立马废除丞相制度,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政,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够像诸葛亮一样集大权于一身,刘禅成了名副其实的蜀国最高统治者。
只是刘禅生不逢时,虽然力挽狂澜,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了亡国之君,后世对亡国之君的评价一直不太好。
既然刘禅有真才实干,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还是不肯还政给他?
这是因为诸葛亮过于自信,甚至自负。
他的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总认为自己做的比别人好,事必躬亲,而且不敢分权将事情交给别人干,整日坐在轮椅上,还熬夜加班,吃的又少,最后累死在五丈原。
虽然刘禅相信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是从来都没有相信过刘禅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也没对刘禅报太大期望,在他眼中刘禅就是一个“妈宝”,没了自己,刘禅什么也干不了。
诸葛亮事必躬亲,让人觉得做事认真负责,不分权,让人觉得谨慎小心,但是,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好强的性格特点,知道了他好强的性格,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不还政给新帝刘禅。
一方面,诸葛亮认为自己是个强人,想紧紧握住权力,不愿放手;
另一方面,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身为托孤大臣,刘备的临终遗言成为了他抓紧权力的最好理由,只要对国家忠心,就不会有人指责诸葛亮。
诸葛亮的好强性格也给蜀国带来了不少麻烦。
他掌握军政大权,头戴蜀国的主角光环,耀眼夺目,不仅刘禅不能大展身手,就连其余大臣也黯然失色,没有用武之地。
七次出征北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消耗了蜀国大量的人力物力,最后还上演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
同时他一意孤行,任人唯亲,不听刘备的劝告,重用学生马谡,最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而赵云和魏延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自古以来,皇帝为了保障人生安全,都不允许大臣携带利器面见自己,更别说还带士兵上朝,但是诸葛亮却有这个特权。
诸葛亮每次上朝都会带一百个士兵,这是刘禅为保护诸葛亮的安全而特意安排的,这是肱骨大臣的专属,可见刘禅对他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诸葛亮虽然没有还政给刘禅,但是为君尽忠尽孝,为民尽心尽力,在其位,谋其政,身为蜀国丞相和托孤大臣,他身上所背负的压力和职责也是前所未有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