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历朝历代的发型中,最丑的无疑是清朝的辫子头,前“阳”后“阴”的样式,十分辣眼睛。
无论本身长得有多帅气俊朗,只要一上这发型,颜值都得暴跌。
难怪有人说,检验一位男子是否真的帅,给他剃个辫子头就行,如果顶着辫子头还让人感觉看得过去,那不用怀疑,此人绝对是真的大帅哥。
可能有朋友会反驳,清宫剧里的阿哥们看起来并不丑,头型好的话,明晃晃的大脑门似乎也挺可爱的。
要真这么想可就天真了,影视剧里几层滤镜,再加上现场打光,会为演员平凭几分光彩。
最主要的是,清宫剧里的发型是改良版,留的发量较多,没那么秃。
真实的满清发型,剩的头发很少,像影视剧里那种,放在清初就是被斩的命运。
清军入关初期,多尔衮主政期间曾有一条规定“剃发不如式者亦斩”,什么式呢?
“金钱鼠尾”。
这是满清入关前的标准发式,后来就成了所有臣民的标准。
明朝万历年间,有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卫匡国,写了本书名叫《鞑靼见闻》,其中有这样的描写“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
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这种发型需要剃光脑袋四周的头发,只在脑后留铜钱大的一点,梳成一根小辫,状如老鼠尾巴,因而叫“金钱鼠尾”。
再配上唇边十多根胡须,大家想象一下,这能好看吗?
完全一幅鼠须鼠尾的模样。
以中原文明数千年的审美观,再加上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广大明朝男子肯定无法接受将自己剃成个金钱鼠尾,女子也不能接受父亲、丈夫、兄弟或儿子变成怪模样。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相信没有一个明朝人愿意采用此发型。
但没办法,明朝灭亡了。
满清入关后,统治者为了驯化明朝遗民,消弱汉人的反抗意志,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下达了剃发严令,给出了十日的期限,过期还没有剃发的一律斩首。
清廷将剃发视为百姓归顺的标志之一,要求是“头顶留发一钱大,大于一钱要处死”,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头发和头任选一样。
这激起了广大汉人的激烈反抗,尤其江南,爆发了极为惨烈的抵抗活动,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有点骨气的臣民们对此深恶痛绝,明末文献《思文大纪》中说“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为了保住头发,他们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
遗憾的是,虽然死了几十万人,在屠刀的威胁下,男子们的发型还是都成了难看的金钱鼠尾。
最可笑的是明末重臣兼名士钱谦益,还是东林党的领袖,清军没打到之前,就数他抗清意志最为坚定,但清军攻破南京后,他很快就跪了,名妓出身的爱妾柳如是约他一起跳水殉国,他说“水太冷,不能下”,成为笑柄。
这还不算,没过几天他说头皮有点痒,忽然出门而去,家人也不甚在意,以为他只是出去兜兜风散散心,谁知晚上回来的时候,钱谦益就按着满清的标准剃了发,一时名声尽毁。
不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清朝的发型也并不是一直保持着金钱鼠尾的样式。
清朝中期,大约从嘉庆初年开始,发型就变了,头顶留发的部位不改,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
到了清朝晚期,剃发的位置不断前移,留的头发也越来越多,占了全部头发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鼠尾”变“牛尾”,称为阴阳头,也就是众多影视剧里清朝人的发型。
这是一种不以满清统治者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明确倡导的、全社会潜在的自然运动,可以说是一种大势。
照此发展下去,总有一天将蓄留全部头发。
这当然不是满清统治者愿意看到的,也意味着满清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种同化,汉文化实在太厉害,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管你是什么族,最后几乎都会被汉文化征服。
但没等到头发全部留住,改天换日的大变化就到来了,清朝灭亡,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留辫子的人,被进步人士所鄙视。
总的来说,清朝发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鼠尾巴变猪尾巴、猪尾巴变牛尾巴,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
就算如此,也不能改变这样一个本质,剃发是满清对汉人精神压迫的一种方式,满清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来打击、摧毁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民族精神。
这个目的暂时达成了,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金钱鼠尾、阴阳头什么的,必然成为历史糟粕,被人们所唾弃。

参考:
据历史民科们的普及,清朝入关之初的辫子和历史剧中的改良辫大相迥异,其所谓“金钱鼠尾”,即“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
由此,这些历史民科们还请著名画家画成了一幅广为流传的“辫子演变白描
历史民科的功劳可谓大矣,辫子演变
而历史的误导之深,也可谓谬矣。
满人原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留鞭子本为方便行事,且此俗并非始于满人,历史上的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如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曾留辫,不过形式稍有差异而已。
事实上,薙发是游牧民族骑射的特点所决定的,主要为防止头发凌乱眼睛而将前额头发剃去,脑后头发则编成鞭子或垂或缠绕颈上,这样就不会因风吹散头发而妨碍视线。
汉人则不一样了,其植根于农业社会,不像游牧民族那样要天天骑马,前额剃发也就毫无必要。
再者,按儒家之说,身上发肤乃受之父母,不可有丝毫损伤,因而汉民自古即蓄满发,不剪也不剃。
小孩生下来后,任凭头发自然生长,到读书年龄时,就将头发挽结成髻,谓之“束发受书”,成年人也大都将头发梳理为髻,或包布头或盘起藏在帽中。
清朝之前,汉人对薙发(剃发)是极忌讳的,只有犯罪或出家当和尚不得已而削发,否则头发是不能剪也不能剃的。
譬如古代之“髡刑”,剃发即为惩罚手段,而太史公司马迁说的“剔发受辱”,亦有此意。
曹操出征南阳,因座马惊奔踏了道旁禾苗,触犯了自己所定的“践苗者斩”之禁令,“割发权代首”,这一自惩,力度已不算小。
清初之“薙发令”,一言而蔽之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大大伤害了汉人的感情。
汉人们反抗的未必是留辫,因为辫子无非发式,或缠或绑并不重要,但将前额头发剃去,则于传统大为相背。
特别在头发剃去后,额面露一光溜溜的大瓢,这就像被刺字一样,几乎是一种失败与耻辱的标志,而满人统治者要的就是这种归顺的效果。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入关还是未入关,满人也只是将前额头发剃去,“金钱鼠尾”并非普遍现象,所谓全脑剃除,未见于记载。
事实上,以当时的剃刀制作水平和发型师操作水平,也是做不到的。
更需要说明的是,留辫也是一个过程,并非剃发令下,即全国剃发留辫。
即便在康熙时期,其行农耕礼,很多农民也都未剃发而仍旧沿袭前朝包头,前额亦头发茂密。
如此发型,当着皇帝的面公然如此,康熙亦不为杵,何罪之有?
这证据亦不难找,《康熙耕织
历史民科,无知当有知,可以休矣。

参考: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把脑门剃光、后面一半梳起大辫子的所谓“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男性发式,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差不多已经快到晚清时期了。
因为国人照相始于晚清时期,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清朝男性的照片几乎一水儿都是这种“阴阳头”。
所以,很多人便先入为主、“理所当然”地认为清朝男性都是这样一种发式。
以至于绝大多数清宫戏里都采用了这种发式,上至清太祖努尔哈赤、下至宣统帝溥仪和他亲爹摄政王载沣,都一样……其实,清王朝的男性发式是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张清世宗雍正帝潜邸时期的画像,看一看清朝中期的男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发式。
细心的人想必都会发现,雍正帝盘在脑门上的辫子很细,并不是像现在清宫戏里的那种“牛尾辫”。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难道说是雍正帝心血来潮、自己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具有清王朝特色的杀马特”发型?
非也非也,这就是清王朝中期男性最常见的发式之一。
清王朝男性发式的演变在关外时期,满洲人对发式并没有一个明确规定,纯属
你愿意留明朝人那样的长发也行、愿意剃光头也行,随便!但彼时的女真人、后来的满洲人大多喜欢留一种叫做“金钱鼠尾”的发式。
“金钱鼠尾”,顾名思义,脑门上只留铜钱般大小的一块或几块头发,其余全不剃光,剩下的这一小撮或几小撮头发编成如同老鼠尾巴一般的细长发辫。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光秃秃的大脑门配上这样一种发式会是怎样一种酸爽的赶脚?
清王朝入关之初,对于发式并没有明确要求。
早年间,朝堂之上,在旗的官员留着“金钱鼠尾”、不在旗的官员梳着明王朝式样的长发是非常常见的。
后来,汉奸孙之獬为了讨好满洲主子,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了让汉民“剃发易服”的建议。
自此,发式才算是与政治挂上了钩,于是便有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说法。
这里顺带说一说,清初“剃发易服”时,强制要求汉民剃的就是这种“金钱鼠尾”发式,知道为什么彼时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剃发了吧?
换了是您,您愿意光秃秃的脑袋上挂根“老鼠尾巴”吗?
清王朝中期,随着统治阶层的不断汉化和“附庸风雅”在上流社会圈子里的大规模流行,“金钱鼠尾”显然有些太难看了,也不太符合满洲统治阶层新的审美了。
于是,旗下之人纷纷对发式作出了改良,“金钱”逐渐变大了、“鼠尾”也慢慢变粗了……连满洲人都把发式改了,汉民自然跟着改,于是清王朝男性的发式变成了这样。
雍正帝正处于这个清王朝男性发式的过渡时期,因为生在帝王家、加之性格因素,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并没有“标新立异”,依然保留了传统的“金钱鼠尾”发式。
但这并不代表雍正帝保守,保留传统发式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
雍正帝即位之后,那可是“考斯普赖”的“忠粉”,不仅穿西洋服装画像,连在清王朝民间颇为禁忌的汉服也照穿不误,他的儿子清高宗乾隆帝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正是因为雍正帝和乾隆帝的这种态度,促进了新发式在全国范围内的大流行也未可知。
到清王朝中后期、尤其是晚清时期,男性的发式才逐步变成了人们常见的“阴阳头”。
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甚至更久。
所以,一些人说什么,满洲人早年间留辫子是为了在野外盘到头上当枕头简直是想当然!一根“老鼠尾巴”,怎么当枕头?
女真、满洲人为何要剃发女真、满洲人虽然不是游牧民族,但也还算是具有一定游牧民族特征的定居渔猎民族。
狩猎是早年间女真人、包括后来的满洲人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长发飘飘”显然是不适合骑马狩猎的,大风一起,头发散落满脸,还如何狩猎?
因此,头发自然是越少越好!但光头似乎也太“有碍观瞻”了,搞得跟汉民族的和尚一般,好歹留点头发吧……于是,“金钱鼠尾”出现了,既没有剃光头,又最大限度地剃光了头发,一举两得。
当然,契丹、党项等中国东北部、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就就有秃发的习俗,如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权时,还特别下旨、要求西夏全境男子限期秃发,违者严惩不贷!女真人、满洲人留“金钱鼠尾”可能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历史上契丹、党项等游牧民族的影响。
综上所述,“阴阳头”是清王朝中后期才出现的一种男性发式,并不是一直就有的东西,是清王朝统治阶层审美一步步汉化、又不得不与本民族历史、习俗妥协的产物。
清王朝的男性发式一直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金钱鼠尾”到“阴阳头”,其间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诸君,千万不要被清宫戏给骗了,“四爷”其实应该长这样……
参考:
看过清宫剧的人都被里面的“阿哥头”辣过眼睛,甚至于现代人开玩笑调侃脱发都会说:你看你这发型,在以前绝对是个王爷!那么,有人可能会问,这么丑的发型,清朝人为何还要选呢?
清朝男人留这个发型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为了日常方便行动。
清朝皇室乃是满人,而满人前身则是女真人。
以游猎为主的女真人,之所以会留小辫子,是为了在打猎的时候方便行动。
其次、与信仰有关。
信仰萨满教的女真人认为,头顶是距离上天最近的位置,留点头发盖住,也是为了保护它。
清朝发型的演变其实,所谓的“阿哥头”,也叫“阴阳头”。
也就是说脑袋上留头发的地方和没留头发的地方,大概所占的面积是差不多的,看起来有些像太极八卦那个
像什么《宫》、《甄嬛传》等诸多电视剧里,清朝人无论什么时期都是这个发型。
而事实上呢?
这个造型其实是清朝晚期才出现的,清朝早并不是这样的发型,所以电视剧有时候拍得也很扯淡。
清朝早期,如皇太极、康熙、雍正时期,留的是铜钱头,也就是所说的金钱鼠尾辫。
那时候,满人头上所留的那个小辫子,大小跟一枚铜钱差不多,而辫子粗细程度看着和老鼠尾巴相似。
满人之所以会有这个发型,还得从满人的前身女真人身上说起。
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族男人还是以狩猎为主。
所以,发型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简便。
在头顶上留个小辫子,既可以保护住头顶那个主要位置,又可以方便打猎时不被头发影响视线。
不过,那时候女真族男人头上的发量虽少,但是爱美的心却还是有的。
他们会在头发里插入金银珠玉等修饰物,或者是在耳朵上带上个性又好看的大耳环。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虽说有些中二气息,但是总体造型还是不错的。
当然,那时候剃头留的就是金钱鼠尾辫。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男人头上的发量也就越来越多了。
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已经有巴掌那么大,而编起来的辫子也快和牛尾巴差不多粗了。
到了清朝晚期的时候,就逐渐成了大家现在所看到的阴阳头了。
清朝男人发型的变化,其实也恰恰反应了清朝统治者思想的变化。
他们逐渐开始汉化,向汉人的习俗靠拢。
发型所代表的的历史意义对于现代人来说,头上有没有头发的意义主要在于美丑,为了拥有一头浓密的头发,花大价钱植发的人大有所在。
不过,头发少、甚至于光头的人,也不在少数。
虽然头皮裸露在外会有些凉,但是看习惯了也就那样,大家也不会把发型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
但是,这在古代可就不一样了。
对于古人来说,被迫剃头的痛苦,不亚于当年的韩信钻裤裆。
比如当初为了体现满人对于领土的绝对主导权,皇太极就曾经下令:于城上遍谕官军百姓,俱令剃发。
有时候,为了达到镇压百姓的目的,满人还会下令处死那些顽固抵抗的不剃发者。
这可真应了一句话:头可断,发型不可乱。
对于汉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可轻易损害?
因此,那时候为了保护头发而死在满人刀下的百姓,还真不在少数。
在满人残酷的镇压下,大多数汉人还是走上了被迫剃头的道路。
所以,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太平天国的人就都是一头浓密的头发。
因为他们首先要从形象上,区分自己和满人。
也就是说,有没有头发、留什么发型,已经不仅仅是涉及到一
况且,历史上拒绝剃头以表决心的事情,并非仅仅是发生在清朝时候。
当初金人攻下北宋以后,就强行要求宋朝皇室和官员剃头以表臣服之心。
有些有骨气、有气节的大臣,宁愿被流放、宁愿被处以极刑,也坚决不剪掉自己的头发,这等决心和魄力,已经不单单是
只可惜,北宋统治者并没这样的勇气,这也导致了北宋王室的悲剧。
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头发或者说是发型的看重。
对于古人来说,头发关系到的是一
要知道“头可断发型不可乱”这样一句话对于古人来说,那可绝不是一句戏言,很多勇士们宁愿用生命去捍卫这句话也不会轻易剪去自己的头发。
结语如果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待这句话,很多人估计会觉得:那些人好傻,头发丢了再长就行了,哪里就比生命还重要了?
如果要是这样去看待这个问题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毕竟,站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型保住与否,关系到的其实就是民族大义。
我们可以不理解古人的这种选择,但是我们不能去否定一个时代的气节问题。
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与其说他们在维护自己的发型,不如说他们其实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自己国家的尊严。
假如一
当然了,对于现代人来说,头发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网上经常有人说这样一句话:光头,最是考验一
毕竟一头乌黑的头发不仅可以提高
比如,脱发、头发发黄和分叉等,这后面可能还会隐藏着一些身体病变。
所以,日常养护头发、保护自己的发型,也不是没有作用的。

参考:
这个发型源自多尔衮的“剃发令”。
我国古代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集体性的发型上的变改,这种变改,在以往反而是只会发生在游牧民族身上,譬如著名的西夏,就曾在留长发和剃光头之间犹豫,前者是“汉化”,后者则是“胡化”。
可清朝了得,先是削弱大明,明政府内外交困,却是先被李自成打开了北京城们,大明就此灭亡,世人以为江山又再将姓李的时候,满清却是通过吴三桂的配合入关了,山海关之战大顺兵败,李自成逃跑,华夏陷落。
说“华夏陷落”,这是不为过的,多尔衮是当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他入关之后,文治武功不搞,首先要贯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求全中原人民“剃发”,时间是“十日之内”,剃的什么发?
时人雅称为“满头”,俗称为“金钱鼠尾”。
金钱鼠尾,这种发型有着自己的跟脚,原型是游牧民族、渔牧民族的“辫发”,而辫发再往前追溯,匈奴时期这种发型都大量存在了,游牧民族留这种发型,一是为了方便骑射,不碍事,二是这辈子都不用洗头,节约水源。
满族入关前,被称为“建州女真”,他们的主要发型就是“辫发”,但关于努尔哈赤这种统治阶层留不留辫发,这已经很难考究了,可以确定的是,多尔衮是想以“礼仪文化”的角度,来击溃中原人的骄傲心理。
所以当时的朝鲜、日本等接受过中原文化传承熏陶的国度都说,“华夏陷落”,这个原因也是后来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不愿意承认大清是“正统政府”的根本原因。
题外话不多说,再回到“剃发令”。
其实对于中原人而言,一不骑马,二经常洗澡,剃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最重要的是,现如今看到的古装剧,那些个“辫发”,其实是“牛尾辫”,而最早的辫发,乃是“鼠尾辫”,牛与鼠的区别自然不用说了,早些时候,汉人更加憋屈。
汉族有礼法,有礼仪,辫发对女性没有太多的强制要求,但对于中原礼法的主体:男性,却是伤害极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特别是“首发”,乃是一身毛发之首,落发则等于落首,这句话不是夸张的,古人一直保持着“冠礼”的传统,一旦到了年龄,就要净发戴冠,意味着成年,可发都被剃了,只留下了一根丑陋的辫子,这到底算是什么?
因此有人就开始反抗了,汉人贵族也有,平民更多,纷纷以性命抵抗,改朝换代他们可以忍气吞声,但是从内心里洗去中华的颜色,却是忍无可忍,可惜的是,汉人反抗的力量实在太弱,一次次被镇压,一次次向现实低头,剃发令最终还是实行了。
有的人不实行,其本身不仅被处死,家里的人还要被牵连,地方政府官员立马被革职,这种压力四面八方,为了生存,世人无法,第一次剃发还不要紧,等头发长了,还要保持发型,这等于是一次次地“丢礼弃法”。
可时人的一些汉人官员却是说:“这头发剃了,不用剪也是好事”。
正如前文所说,最开始是“金钱鼠尾”辫,辫子很细,就像一根小绳子。
这个发型,是综合满洲和蒙古的发型而来的。
元代皇帝的发型辫子极多,多而细,而满族却是效仿金朝,徒留后脑勺的一片头发,如此一来,两者可以互相印证,最终结合出了普及全民的发型,仅留下“一铜钱”面积大的头发,然后把这缕头发,再卷绕成辫,这便是“清朝辫发”的第一形态。
按照直观角度来说,第一形态的“金钱鼠辫发”,其实也算是“秃头”的一种,但说是完全秃,那又不行,如果是真的完全秃,也是要被砍头的,理由无他,完全秃头,是党项族的作风,清朝统治者不允许。
辫发在女真民族内的起源历史也是不可考,但可以追溯的是,在金朝时期,金朝统治者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让汉人开始剃“辫发”,只是强制性不高,而且金朝所占有的中原地区并不是全部,这件事不了了之。
当年金朝“掀起”这件事,根源在于金世宗。
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因为他不敌视汉文化,但是没有和北魏孝文帝一样完全汉化,保留了很高的民族自主性,譬如保留女真的“发型”这件事,就让他在位期间受到了女真人的绝对拥护。
所以多尔衮这个政策,其实是有些“效仿”金世宗的。
因为大清在很多方面都在汉化,可是绝对的汉化,只会让清朝失去主动权,在继承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大明的皇权后,这件事情无法避免的被推动,比起金世宗时遇到的问题,清朝剃发令,其实是“国本之争”。
这个根本,掌握在汉人手中还是在满人手中,就看这个政策。
站在汉民族的角度来讲,剃发令是对汉民族骨子里的“礼法”最深侵略的一次,其实剃发令一出,清朝遭到的反抗,比之前的明朝更甚,只是因为满清入关造成的“灾难”凶名在外,终究还是暴力压制了骨气,汉人纷纷剃发。
此事一成,上至大清朝廷,下至民间百姓,汉人始终“抬不起头”,大清朝廷的汉人官员亦是战战兢兢过日子,没有太强大的话语权,如此一来,大清的过度阶段非常快,所以多尔衮的剃发令,也是多尔衮被尊为“清成宗”的一大根源之一。
再随着清朝的发展,满汉文化交融甚深,“金钱鼠”辫发开始改变,变成了“蛇辫”,从鼠尾到蛇尾,这个变化就是“从细到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乃是文化内核和主体的改变,大清满族这种“侵略性”弱了,虽然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存在着。
而蛇尾辫发还不是终点,清朝发展到后期,“牛尾辫”开始出现了,这种辫发其实已经朝着汉人原本的发型恢复了,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一是大清受到列强侵略,国内太平天国席卷,文化纷乱,且控制力下降了。
第二一来,那就是“西方文化”的汇入,让“辫发”开始了多元化发展,其实当时很多外国人来到大清,也剪了类似于辫发一样的头发,但不是传统的辫发,乃是他们自己设计的发型,剪这样的发型,动机是完全“开放”状态的,而不是被大清统治者逼迫的。
牛尾辫在世界融会贯通之际,成为了“中国人”的一大特征,但在西方文明了解到大清设计出“辫发”的因由后,纷纷又对大清的“中央皇权”制度诟病,被认为这是对汉文化、中华文化的最大侮辱,其中表现最强烈的人,就是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强大起来的日本。
在清朝被颠覆后,剃发令被禁止,剃发这个生意一时之间被“扫荡一空”,剪头发的老手们都失业了,中华人纷纷都对这种压抑已久的发型表现出了鄙夷态度,不过也还是有“习惯”了辫发的人,不舍得剪去辫子,还要留着。
再到新文化、新时代的进步,汉民族以往的长发却是已经不见了,渐渐被“短发”代替,短发和“辫发”的本质是一样的,为了更方便日常的活动,而时代的快车道,已经完全把过去的文化甩在了身后。
清朝统治者当年为了从内心、文化的深层次打击、统治汉人,虽然实现了两百多年的历史,可最后也是被时代抹去,而真正让汉族的“发饰”一去不复返的,乃是那无情的时光岁月。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参考:
我们知道剃发是满清的习俗,满清入关后,为了树立统治威严,严令全国汉人剃发易服,甚至不惜用血腥野蛮手段将这项政策推进。
那么,这个问题可以简化成,满人为什么要剃发呢?
其实剃发辫发并不是满人的专利,历史上的很多游牧民族都有剃发辫发的传统,比和满人同族同源的宋朝时期的女真人,也是剃发辫发的。
据宋人史籍《北风扬沙录》记载:“人皆辫发 与契丹异, 耳垂金环 , 留颅后发 , 以色丝系之”,又有《大金国志》 记载 :“ 辫发垂肩 , 与契丹分 , 垂金环 , 留颅后发 , 系以色丝。
”从“留颅后发”可以看出,宋代时期的女真人也是剃发的,大概是把脑袋前面的头发都剃掉,只留后面的,与清朝人很像了,只不过辫发的发式不一样,“辫发垂肩”,应该是剩余的头发结成两束,垂在左右肩膀上。
(女真武士)差不多同时期的契丹人,也是剃发辫发的,不过他们与女真人有所不同,他们是一种“地中海”造型,即把脑袋中部的头发全剃掉,只留四周一圈头发,或者只留前额两边的头发,扎成两个小辫,这真是脱发男士的福音啊。
(契丹武士的“地中海”造型)其实不止是游牧民族,连日本人都一度有剃发的风俗,那就是“月代头”。
不过,这款别致的头型不是强制性推广的,只是在日本的武士阶层流行。
因为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后,战争频繁,有些武士为了战斗时方便,就把中间头发剃了,后来别的武士也纷纷效仿。
(留着“月代头”的日本武士)那么为什么游牧民族和一些日本武士要剃发辫发呢?
冷月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方便。
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很残酷,不是现代人所能想象的。
特别是游牧民族,他们由于放牧要经常牲畜呆在一起,身上肯定会长一些跳蚤虱子,特别是头,发作起来皮痒难耐。
草原上天寒地冻,水源又缺乏,做不到
而且草原上都是骑兵,骑马高速冲击是,飘扬的头发也会阻挡视线。
在这些严峻的问题面前,美观什么的,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不过,满清入关后,还强迫汉人剃发辫发,那纯粹就是一树立权威,种迫使汉人屈服的手段了。

后来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后改为大清)并攻占了汉人居多的辽东地区,而当时的女真人数远少于汉人,为了能有效地统治汉人,于是女真人让汉人必须留女真人的发型并改穿女真人的衣服(剃发易服),意思就是一来表示汉人臣服于他们,二来是想使汉人与女真人同化从而遏制汉人的反抗思想。
后来明朝灭亡,满洲人进入长城以南的中原地区后继续施行这一政策,由于这和汉人的传统思想有极大的出入,所以招致汉人特别是江南一带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满洲人采用暴力手段去强行推行,期间发生许多屠杀汉人的事件(之前在辽东也发生过),当满洲人把反抗的汉人屠杀了一大批之后,剩下的汉人基本都选择了剃发易服来保命,所以这套政策在清朝时期得以推行下去,直到辛亥革命后这项政策才被废除。
清朝人把前面的头发剃掉留下不同时期长度粗细不等的辫子,除了不遮挡视线、对大自然的崇拜及萨满教的影响,还有刚入关时的一种发型说法:“金钱鼠尾”。
“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
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
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
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
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而且,不剃要杀头,剃得不对也要杀。
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
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称为“猪尾巴”,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到了清朝晚期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

参考:
1传说:女真人传说中出过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叫作束机能,因其人前额和两鬓天生秃发,所以被称作秃发束机能。
明末的努尔哈赤为纪念先辈凝聚人心,于是束发为辫。
2习俗:满族人的发式继承了金代女真人的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留下的头发编成发辫垂于脑后,辫子上结有各式的装饰物,从中可以基本判定其地位的高低和身份的尊卑。
3方便:满族人的先祖发源于白山黑水,前头剃发脑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时树枝不刮到头发,射箭瞄准时眼前无乱发遮挡。
脑后的辫子晚上还可以解下当枕头。
4敬天:满人信仰萨满教,按萨满教的说法,头发在头的顶部是最靠近天的,是灵魂栖息之地,非常神圣。
满族人如果战死沙场,尸骨可以埋在异乡,辫子必须剪下来送回家,写上姓名籍贯招魂后安葬。
所以清兵入关后,清朝统治者用残酷手段强迫汉人也前剃发后留辫以示臣服。

参考:
为什么清朝人要把前面头发剃掉?
那是因为他们在没有建立清朝时就是这样做的,那是他们的民族传统。
主要原因有四:一、游牧民族传统二、纪念秃发束机能三、宗教文化传承四、实用价值一、游牧民族传统:电视剧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游牧民族的传统,古代的靺鞨人就开始“俗编发”,古代女真人则是选择“辫发垂肩”,“垂金环,留颅后发,系以色丝。
妇女辫发盘髻”,蛮有些花枝招展的意思。
建立后金的正是建州女真,女真人的一支,后来他们改称满族。
不仅是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其实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大多都是编小辫子——叫做“前髡后发”,前面的头发削掉,后面的头发保留。
二、纪念秃发束机能:上一条说了,古代的女真人喜欢辫发垂肩,在努尔哈赤起兵之前,有一位女真前辈战神,名字叫做秃发束机能,观其名字就大概对其发型猜个七七八八,当然他也是情非得已,他本人是天生部分秃发。
与一般的秃法还不一样,一般油腻中年秃是中间秃,他是前额和两鬓天生秃发,头发数量极其有限,支持不来花枝招展的很多条小辫子的造型,只好就编一两条。
努尔哈赤借鉴了这个造型,试
三、宗教文化传承:女真人信奉原始的萨满教,萨满教的教义中认为,人体脑袋最中央的头顶心,距离上天最为接近,那就是人的灵魂所在。
在这块部位的头发是为了温暖自己的灵魂,自然是十分珍贵的,因此以该部位为中心编成的发辫同样也是珍贵的。
古代女真战士发生部族或外部冲突,哪怕己方的尸体运不回来,辫子也一定要剪下带回。
四、实用价值:对于女真人来说,留辫子除了有上述传承,本身也是妙用多多。
1、前面削掉的部分头发如果飘散着很碍事,尤其是骑马冲杀或射箭瞄准的时候,非常阻碍视线。
2、女真人游走于山林之间,树丛藤蔓很容易把披散的头发缠住,本来去打猎的,结果反倒成了猎物的猎物,编成小辫子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3、女真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没有时间和条件天天洗理头发,编成小辫子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卫生,否则会乱成个球,不光要多难看有多难看,还容易藏污纳垢,吸引寄生虫把那里当成家园。
4、还有一说是睡觉的时候可以用来当枕头,也很符合人体健康学。
清军入关以后,针对被征服者残忍推行了“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将之推向全国。

参考:
满族人留这样的发型,其实是有
从清兵入关,到清朝中期,发型都是一小撮,大概是这样的:所以什么还珠格格啊、甄嬛传啊、鹿鼎记啊,基本上都是前期中期的,根本就没有半边头那样,是不是被毁了三观?
古人云:身之发肤受之父母,当然也不是说清朝就不剪头发,基本上到了长发及腰的时候,就会剪一截。
那么满族人为什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非要剪头发呢?
其实并不是满族人不孝,而是人家没有这个意识啊。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儒家阐述伦理思想的著作。
满族人信奉的是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万物皆有灵,人们应该亲近大自然,于是满族人认为,把头发剪掉,可以更接近大自然。
至于为什么还剩一点呢?
有人说是为了在野外打猎,谁教的时候,可以把头发盘起来当枕头,这个说法不敢苟同,现在有很多长发女生,你问问她们,头发能盘起来当枕头用吗?
我认为之所以还留那么一小截,可能是少数民族认为这样性感,你可以看看清朝前期的发型,头顶一小撮,后面一小撮,是不是挺个性的。
而且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若他们都不留,成光头了,恐怕也不太雅观吧,可以想象一下,满朝文武、黎民百姓全是秃头,到时候和尚也不好混呐……
参考:
光把前面的头发剃掉,可能不过是影视剧中的人物造型,实际上清朝人是剃掉头周围一圈头发,仅留下中间部分把它辫起来。
早期的满族人是头发剃掉的多留下的少,后来有留下的头发越来越多的趋势。

标签